《考古中国》丛书是作家岳南等历时三十年写成的讲述中国11个重大考古与发现的探秘纪实系列作品集。作者通过实地采访当事人、参阅考古报告、查阅大量史料等,以生动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包括明定陵、秦始皇陵兵马俑、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山东银雀山兵书竹简、夏商周断代工程、广州南越王墓、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随州曾侯乙墓、清东陵、法门寺地宫在内的11个项目的发起、发掘和研究过程。 通过中国一百年来的田野考古发掘,用出土的遗迹、遗物来推断和验证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来龙去脉,是这套书的最大特色。每一个考古遗址或陵寝陵墓的发掘过程中,都发生过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传奇故事。通过阅读本套书,读者宛如进入真实的考古现场,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亲历中国考古 丛书(全八册)介绍20世纪中国重要的几大考古发现,包括曾侯乙墓、满城汉墓、西汉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秦兵马俑、法门寺地宫、敦煌石窟、楼兰和尼雅。 丛书的作者多数亲临考古发掘现场,主持或参与文物的发掘、保护、研究、展览等工作,取得了令学界瞩目和认可的成就。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文明重现天日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以及出土文物对于文明存续和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
本书为中英双语图书,是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项目,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而成。本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本书用物史互证的写作方式,讲述多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史;用超高清的精美原图,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神隽意永的中英双语,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
《日本德川博物馆藏品录(Ⅰ):朱舜水文献释解》是以日本公益财团法人德川博物馆于2012年7月I1日-15日进行“水户德川家旧载朱舜水关系史料调查”的成果为基础,选编、解释而成。 《日本德川博物馆藏品录(Ⅰ):朱舜水文献释解》的标注方式,包括作品名称、作者、大小、数量等,皆依照日本公益财团法人德川博物馆藏品编号顺序记载。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大量明清铜炉精品,汇集成册,并举办相关的展览。收录铜炉以造型、款识、用途等多个角度展现出明清两代铜炉发展的整体脉络,将明清铜炉文化体系做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了此次参展的所有明清铜炉佳作,并将其特点、演变、用途等特征进行具体介绍,也涵盖了对特殊皮色、工艺、款识等知识点的普及,具有很強的实用价值。
本书是中国 博物馆馆藏铜镜著录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著作,收录了上起齐家文化,下迄清代的铜镜293面,按朝代先后排列,每一朝代再按类型排序。每一面铜镜都有高清整体大图(部分品种还有大量细节图及拓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时代、规格、来源、器型与纹饰描述、相关考证等,图文并茂,全面呈现了馆藏铜镜的基本形态、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后附两篇研究论文与一资料长编,论文分别介绍了关于铜镜名称及纹饰寓意的研究,以及国博馆藏铜镜发掘品的考古情境,资料长编则精细还原了馆藏发掘品与出土环境之间的共存与互动关系。
《山西文水县民国纸币》一书,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筹划,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波折,今天终于汇编成帙,以图册的形式和大家见面了。将一个县在一个时期发行的纸币编辑出版一本专著,这在全国来讲还是次。这也是我国钱币收藏研究史上的一种新的尝试。
《云间雪鸿--上海松江区博物馆藏近代尺牍诗札》包括上海松江区博物馆所藏近现代尺牍诗札数百件,内容丰富,是研究松江地区乃至江南地区近代尺牍、诗札的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资料性。不仅是研究地方诗书文化、记录乡贤往来的重要材料,也是了解晚清民国江南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重要资源。
本书收入了帕斯各个时期创作的诗篇一百余篇,包括他的诗集《语言下的自由》、奇特散文集《鹰还是太阳?》和伟大的抒情长诗《太阳石》等。帕斯采用电影蒙太奇技巧,打乱时空限制,将历史和现实、神话和梦幻、回忆和憧憬熔为一炉,将西班牙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和拉美大陆的史前及现代文化融为一体,激情洋溢,视野开阔,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本书是以 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 为基础而出版的一本专题性图录。全书主要包括 两个部分,其一是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专题性研究论文7 篇,试图从不同方面阐述不同地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盛情况;其二是精品文物图版及文字介绍,从远古到明清,共分为四个单元,这些精美的文物,诠释了各个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情况,体现了海外贸易的交流和发展。全书内容丰富,既有专题性论文 ,也有各类精美的文物图象,图文并茂,是一本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面貌的精美图录。 作为本书主体内容的第二部分集中展示了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七省近50 家博物馆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馆藏珍品,共收入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255 件文物图录。本书采用特大16 开的宽幅,高品质的铜板纸,精致的美术设计,全彩逼真地表
此次敦煌研究院梳理了这批优秀的作品集辑出版,为的是让读者感受关友惠与关晋文的艺术成就,为我们了解敦煌文化点亮了一盏明灯,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敦煌研究员们的风骨与执着。本书所展现的作品一共有179件,可谓件件珍品,作品按时代先后次序:北凉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代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宋 西夏 回鶻 元代。书中内容选取的是*经典的壁画,从人物勾勒到整个画面风格,都能让读者领悟作者对于绘画传神的深度理解。
本书是以图文并茂的图典形式,展现中国绘画艺术各个门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体例有别于一般的艺术史或图录、画集,图随文走,更见形象便捷。 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久远历史和丰富品类。时代上溯到萌发绘画的上古时期,下至晚清民国初年,上下七千年。品类包括已呈绘画图案、图像因素的石器时代彩陶和史前岩画、商周两代的青铜器,已具绘画本义的战国和西汉帛画、先秦漆器,已属独立画种的秦汉墓室壁画、两汉画像砖和木板画、魏晋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画,以及自六朝后涌现的各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这些品类组成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并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本书按时序分章编排,然各章并非简单地按朝代组合,而是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分阶段来归纳,各章标题也尽量突出此阶段主体
本书图文并茂,用窑址实物和对比的方法证实杭州乌龟山窑遗址及老虎洞窑遗址都不是南宋官窑,而是元代官窑遗址,真正的南宋*个官窑在浙江丽水; 传世哥窑 的产地也在丽水,实际上就是南宋官窑中的一个开片釉品种,从而一举破解了南宋官窑、哥窑及元代官窑这些历史谜案,填补了相关领域里的空白。
本书突破以往仅包涵三代内容的青铜器类书籍,选取了262件(套)器物,涵盖酒器、食器、兵器、乐器等诸多器类,全面展示了自商至清代我国青铜器的发展概况。 本书所收青铜器均为故宫博物院现藏品中有代表性者。
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孕育创造的璀璨文物,是中华民族根魂所寄、中华儿女精神所系。晚清以降,列强东顾,国力衰微,山河破碎,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倒卖、走私,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成为国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无时或忘的惦念、梦牵魂绕的等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未曾忘却祖国流散飘零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建章立制、严控国门,迅速扭转珍贵文物流失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合作共赢,摸索探寻文物回归可行路径;进入新时代,布局谋篇,大国外交,拓展塑造文物追索返还新格局。七十年不懈努力,党和政府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以图录形式,对七十年文物回归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