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汉唐历史与出土文献》主要内容包括:汉唐历史、简读文献、敦煌文献、吐鲁番文献、石刻与书画、序跋与书评等。
无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与古埃及纸草、古巴比伦泥版文书并称世界最早文明。今年是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来自法国、瑞士、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以及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及255名甲骨文研究专家、学者、书法家参加了“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王懿荣对中国文字、古代史和甲骨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总结110年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和成果,展望未来甲骨学研究,本书收录了此次研讨会上的经典论文。
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秦始皇陵与兵马俑》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复原远古历史成为可能,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苏秉琦主编的《中国远古时代(精)》从考古学文化入手,对中国史前历史做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中国远古时代(精)》是一部由考古学家撰写的详实可信的“远古通史”。
《冯承钧著译集:中国西部考古记西域考古记举要》收录了民国时法学者对四川崖墓及川汉墓等考察的《中国西部考古记》,收录大理南诏时期考古成果的民国志《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甲编》与《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乙编》。及研究四川上古文化的《四川古代文化史》。
《仪征出土文物集粹》收录仪征出土文物精品137件(套),时代自西周至清,以仪征市博物馆藏品为主,部分为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藏品。《仪征出土文物集粹》的出版,凝聚了广大文物博物馆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实现了几代文博人的心愿。新中国建立以来,仪征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全市文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进入新世纪,仪征的文博事业更是突飞猛进。2006年仪征市博物馆建成开放。博物馆藏有自商周以来的各类文物、标本5000余件,藏品品种丰富,地方特色显著,尤以汉代文物为馆藏重点,反映了仪征丰厚的汉文化内涵。
本书为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共收录论文47篇,从港口与贸易、多元文化等多种角度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兴衰过程。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东亚地区的历史也具有的参考价值。本书可供历史学、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参考使用。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汉长安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布局结构、保存现状,重点介绍了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多年来在大型土遗址保护管理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以及部分经验和做法。书中提出汉长安城遗址的远景规划为完整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遗迹本体、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逐步将遗址规划建设成为具有“真实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园区。
青岛地区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重要集结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即墨北阡遗址、胶州三里河遗址和平度东岳石遗址为代表的东夷文化精彩纷呈。逮至周秦汉时期,以即墨、琅琊和不其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异峰突起,呈现了海陆一体化的文化视野,在文明对话与文化自觉方面蕴含着诸多有益于未来启示。本文分“海洋聚落:东夷文化在青岛”“周秦汉时期青岛地区的城市文明”两篇,探讨了青岛地区东夷文化暨早期城市起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