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
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
《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的著作。这本书是对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分析概念的运用、研究过程以及材料阐释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作的一番全面说明和详尽解释。 《历史的重建》除了《历史的重建》这本小册子外,还收录了柴尔德的九篇单独论文,特别附上了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两封重要信件《回顾》和《告别辞》,以便充分体现他的学术思想轨迹以及对考古学作出的贡献,并为我们了解文化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例以及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这《西夏遗迹》,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本书是近代磁州窑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分为五章,使用了800余幅器物照片,图文并茂论述了中国近代时期磁州窑(彭城窑)发展阶段的分期、器物类型、装饰风格及技法、诗词曲赋及题记的文化内涵等问题,初步系统地研究了近代磁州窑的整体文化面貌,并通过回顾古代彭城窑的发展历史,进而提出了彭城窑创烧于北宋末期的观点,厘清了磁州窑与彭城窑的内在联系。
《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作者从事考古工作20余年,发表论文80余篇。《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从中选取33篇,分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商研究、铁器与冶金术和文化遗产四个专题。商研究是作者主要的科研领域,收录相关文章18篇。其中1993—2003年发表的一组10篇文章(包括两篇简报)相互关联,反映了作者围绕“中商文化”展开田野考古活动并最终发现洹北商城的完整思路。文化遗产研究是作者参加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成功后拓展的新科研领域。《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适合考古学特别是史前考古学、博物馆学等相关专业以及文化遗产等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阅读。
《考古学集刊(第15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商代考古七十年、殷墟考古七十年的主要收获、殷墟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殷墟第四期文化年代辨微、殷墟青铜容器分期研究、关于殷墟四期青铜器制作之新动向、论殷墟时期南方的尊和罍、殷墟青铜兵器研究、殷墟田野发掘与卜辞断代、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等。
暂时没有内容
《两端(海上丝路的广州与伦敦)/东莞市博物馆丛书》是东莞市博物馆预计于2018年9月开展的“丝路两端:广州—伦敦”展览配套图录。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书中展示了大量见证海上丝路繁盛商品贸易的遗存,反映了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并在全球化视野下被赋予新的内涵。这些生活点滴中反映出中西交流的细微因素,生产技术和审美观念的相通相融,见证了这条道路两端中国和英国的沟通和交流。 除前言和尾声外,《两端(海上丝路的广州与伦敦)/东莞市博物馆丛书》分为四个部分,以大量能够相互对照中英两国同一时期情况的文物图片和老照片,辅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展示19世纪中后叶生活在中国晚清时期和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人民的生活状态。
《东北新石器时代》收录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论文36篇,论题涉及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迹、遗物、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如早期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均有深入的研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同时反映出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