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大型专科工具书,以其权威性、科学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满足多层次读者的学术或兴趣需要,填补图书市场的空白。全书共一册,收词5000余条,分为概论、史前、夏商周、秦汉至元明清、遗址与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六大编,内容涉及考古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考古遗迹,考古遗物,考古遗址与遗物保护,考古学史,文物法规法律,考古学文化,古城址,宫殿遗址,村落遗址,窖藏,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青铜器,简牍,石刻等类别,总计约150万字,插图600余幅。重要条目配设黑白线描图或彩色图版,包括著名器物的图片、遗址的复原图、器物的平剖面图、拓片等。全书附有中国考古学大事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录、全国各省区考古学会名录、全国考古
“淅川杨河与郭庄楚墓出土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于2022年获得河南省文物局批复并拨付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对淅川杨河与郭庄楚墓出土242件(套)青铜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历时近20个月,完成了项目任务。本书将此次项目的工作过程及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并选取了其中17件有代表性的文物,详细记录其保护修复全过程。
本研究从众多馆藏碑帖善本中遴选了十五种学术价值优选的宋元拓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考证、图像分析、数据统计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首次尝试全面、系统回顾馆藏碑帖、特别是宋元拓本的的入藏过程,梳理馆藏宋元拓本收藏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其次,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了全景式的整理,从拓本的题签、版本、题端、钤印、题跋等几个构成碑帖拓本的主要学术要素入手,力争全面呈现馆藏宋元拓本的精神风貌和学术内涵。再次,为了更加准确地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学术评价,将馆藏置于国内外宋元拓本收藏现状的大背景下,尽量勾勒出国博馆藏宋元拓本与其他现存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自身特色。
吐魯番學是一門研究吐魯番及其鄰近地區地上、地下歷史文化遺產的學問,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對其不斷出土的古代文獻的整理和研究。而這項工作早在一百年前就已有人涉足了,清朝末年,繆荃孫、楊守敬等學入圍繞着吐魯番所出的《凉王大且渠安周造寺功德碑》,寫跋語、作評論。随後羅振玉校錄其文,並作出考訂。1911年王樹桐撰《新疆訪古錄》,特别注意并且著錄了十餘件私家收藏的吐魯番出土文獻,還作了考訂。1914年羅振玉依據日本探險隊從吐魯番所獲墓誌資料,出版了《西陲石刻錄》、《高昌麴氏系譜》等。王國維發表的《唐李慈藝授勛告身跋》及《高昌寧朔將軍麴斌造寺碑跋》,也是對出土古文獻作的考釋。然而,這在當時只是對一種出土新資料作的偶發性研究,既没有對地下文物進行科學發掘的材料作基礎,也没有對出土材料作出批量的整理,更
本书是中国瑞典两国学者在对“中国——瑞典考古学论坛”上的学术报告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后编辑的学术文集。所收18篇论文涉及中瑞双方当前感兴趣的学术问题和当今考古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内容涉及城市考古、文明起源、冶金考古、史前考古、聚落考古、动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地磁探测、GIS系统的应用、基建考古、数字考古、文物保护等考古技术和方法的诸多领域。 本书可供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和文物、博物馆部门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以及考古、文物爱好者阅读、参考。
《东北新石器时代》收录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论文36篇,论题涉及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迹、遗物、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如早期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均有深入的研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同时反映出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史。
本书利用考古发掘的大量新资料,对峡江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存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对环境、资源、交通、地缘政治等控制因素进行了重点考察,对与长江中游的文化交流问题作了深入的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峡江型文化系统的认识。作者认为,正是这些独具特点的控制因素,限制了峡江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使得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得以长期的保存和延续。 本书可供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向的学生和专业人士阅读与参考。
李青会博士是科学检测古代玻璃的专业人士,他与熊昭明合作的新书《广西出土汉代玻璃器的考古学与科技研究(精)》从中西交流、制作技术、生产原料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古与科技研究,是一本全面系统的古玻璃学术专著。本书不仅探讨了一直未解的中国南方钾玻璃来源及流传,还对广西周边的印度、东南亚汉代玻璃进行了对比考证,以此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佐证。
《红色文物鉴赏:中央苏区红色藏品真伪辨析》是一部以中央苏区货币、债卷、票证等为裁体进行红色藏品鉴赏方法介绍的图书主要内容包括: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货币真伪辨析;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债卷真伪辨析;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区财政金融票证真伪辨析;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邮票真伪辨析;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用品真伪辨析;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路条、通行证真伪辨析;七、其他。这本书有大量珍贵的红色收藏品图片,作者进行了真伪对比,并详细解说。该书既是红色收藏品的欣赏指南,也是生动、直观的传统教育的好书。
湖北省位处长江中游,滔滔大江自西而东贯穿全境,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河湖密布,十分适宜于人类居住劳动,留下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迹。湖北位处中南,他北接中原,南联百越,西通巴蜀,东邻吴越,东西南北各地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发达而多彩的古代文明。 早在北宋时期,湖北省境内就有先秦青铜器出土,但直至解放前夕,湖北省的田野考古工作基本上还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艰苦创业,勤奋工作,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湖北地区多处发现有人类早期活动的文化遗存。1956年在鄂西长阳县发现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长阳人”化石,70年代属更新世早期的郧县猿人化石以及相当于更新世中期的郧西人化石的出土,大冶石龙头洞穴遗址、枝城九道沟遗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也即清顺治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自缢,睿亲王多尔衮入关进京,八大王张献忠攻占成都,称大西王,建元大顺。明鼎既移,兵戈未熄。中华大地血火狼烟,哀鸿遍野,惊天大事史不胜书。数年之间,巴山蜀水更是战乱频仍。“老方岁”张献忠攻城掠地,失而复得,与李自成余部、明军、清军、乡勇反复拉锯,茶毒全川。杀戮军民,流血漂杵,谓之“骨山血海”。其惨其烈,骇人听闻。如时谚所谓“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又云:“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人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
本书笔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与民国时期考古学相关的著述、回忆录、信函、日记、报刊杂志、档案以及田野发掘报告等史料,重新探讨留学生作为整体学术力量,在中国考古学从书斋到田野的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及附录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学科渊源,留学出身考古学者群体的形成,留学生与民国时期考古学的体制化建设,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考古学理论的尝试以及留学生与本土考古学者比较研究。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社群,透过这个专业社群在民国时期的具体考古学学术和活动来审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历史,能够给予中国考古学史研究一个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