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 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 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本书由北京的1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800多处文保点(子项和重要组成)为主线索展开,覆盖北京区域内的所有文保点,按文保类别划分章节,分为古建筑、古遗址、 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部分,形成可以实际操作的寻访路线,由此串联出1000处以上的包含国保、省保、市保等不同级别的文保点,是一本系统了解北京文保的兼具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工具书。书中图片均由团队成员实地走访调查拍摄。
本书是由*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创作的考古学、史学读物。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一有着 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 的民族。作者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 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全景式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一致的国家认同。 本书采用回溯式写法,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地讲解,从身边常见的四合院、可游览参观的故宫等,一一探寻其历史源头,回望中华文明之根。近500幅插图、通俗易懂的行文, 全息 呈现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近期新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 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本书收录郑欣淼1999—2017年间,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发展的调研报告、理论探索以及其他文章,有论文、杂感、随笔、散文,也有序言、书评、演讲、讲话等,共85篇。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对中国文物保护体制的探索,对文物与旅游业关系的探讨,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调研,对明清宫廷建筑保护的研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研究,并涉及博物馆的科研、策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对有关博物馆研究成果作了评介;对中国文物的流失、民间收藏、珍贵文物的传承、文物意识的提升等的关注;对文物学、文物保护学的推介;对文博界前辈业绩的记述与礼敬;对国内外一些文物古迹与民族民间文化考察的体会,对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追思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征明家族的文脉及早期艺术活动、尤求生平交游考、陈洪绶《雅集图》卷考、论东周时期的曾国青铜篮、晚清阜南官钱局考、印刷厂及其印制的旧台币等等。
本书作者实地考察梳理北京地区长城城堡,综合查阅文献,运用图绘和照片相结合的方式,*次系统完整地记录整理北京地区长城城堡类型古建筑。在田野调查的实践基础上,本书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科普性。目前市场上关于长城的读物虽有不少,但是立足于实地考察城堡类古建筑而编写的图绘出版物尚未见到,无论从内容角度还是记录表现形式,本书均是一次创新尝试。本书集知识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对传承中华文明思想、传播北京文化、丰富北京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文明的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从亡者之城塞加拉,到秘鲁沙漠的纳斯卡线条;从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到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下景观;从非洲人类摇篮,到小巨角河战役遗址,世界知名考古学家保罗·巴恩带领一线专家团队寻遍地球角落,跨越人类百万年历史,引领你走近不同时期的伟大、神秘且至关重要的古代遗址。 作者团队认为,本书收录的遗址必须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且对游客开放,便于读者实地探访。因此本书既是考古通识读物,又是旅行种草指南,是一部兼具知识性、实用性、收藏性的伟大遗址百科。 本书收录近400幅高清全彩照片,包括遗址全景、建筑细部、文物特写等,带你身临其境,畅观人类文明目前的奇迹。
墓誌記載墓主人生平梗概,内容有官銜、姓氏、世系宗支、生平事蹟、卒葬年月,末尾系以銘辭贊頌。形狀有圭首碑形,有頂愿龜狀,有四角方柱,有梯形方版等等。初期的墓誌有額、有陰、有側、有題名,一似碑刻。北魏後始有誌蓋,蓋刻官銜姓氏相合而置,用以代額。墓誌與棺椁共埋墓穴之中。 本书收集了汉代至隋代墓志近千种,对各墓志的真伪、时代、年月、尺寸、行数、书体、原石出土地及版本情况进行一一介绍,有时代及笔画两种索引,便于读者查找。
本书是作者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名物多年研究之成果的汇集。 研究对象以秦汉时代为主,包括社会物质生活中所见饮品(如“清酒”“薄酒”“浓酒”“麴”“乳”“马湩”等)、食品(如“盐菜”“酱”“豉”“枣脯”“膏饼”“黄豆”等)、饮食器(如“筩”“合卺杯”“犀角杯”等)、日常器用(如“蒋席”“皮席”“葌席”“胶”“人鱼膏”等)、住居形式(如“复壁”“椽头饰”等)、服饰(如“赤帻”“行縢”“偪胫”等)、儿童玩具(如“鸠车”“竹马”等)、兵器战具(如“连弩”“马甲”等)、交通器物(如“行囊”“行橐”“流马方囊”等)。这一成果,将有益于推进秦汉社会生产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认识。
首博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自成立以来,特别是为首博新馆推出的一系列陈列展览,在文物的清洁、修复、保护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保证了近五千件文物的如期上展。《金石杂项类文物修复》即是该部门对近年来工作的真实体现及经验总结。他们以传统修复技术为主,选择工作中的一些典型实例,将文物修复的具体技术环节,分不同质地、类别,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集成册,为首博、为同行留下了宝贵的技术参考,以及完整的档案资料。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一直以来就是博物馆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一门应用技术科学,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的深入是在不断实践积累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直到唐代才令人改观。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在国泰民安、财富聚集、相对自由的大唐帝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物便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此刻,“丝绸之路”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本书研究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500件器物,对每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唐代金银器资料最全、研究最深的著作。本书费时20年写成。
稳定的季风与山海并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南亚的气候与物质条件。这里是南亚次大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中心,历史上中国、印度乃至阿拉伯文明随着东来西往的商人来到这里,与本地的一切交汇。16世纪,欧洲人抵达东南亚,将这里带入大航海时代,东南亚逐步成为开放与多样性并存的国际化区域。从世界遗产吴哥窟与婆罗浮屠,到手工艺、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元素,随着季风而来的新思想不断被融入本土框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特征。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精选400余件时间跨度约6000年的大英博物馆珍贵藏品,展示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不曾间断的跨文化互动。这些藏品涉及东南亚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珍贵的金银器、瓷器、雕塑和串珠,到日常使用的皮影、蜡染布料、乡土乐器与编织器物,在呈现原材料、艺术审美和制作技术多样性的同时,
《考古学家带你看中国》一套五册,是考古学家根据其多年的考古一线工作经历和研究,撰写给孩子们的考古科普书,寻找印刻在中国版图里的历史印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让孩子们知来处,明去处,何以中国。 《我们的文明古老到多久》:考古专家冯时认为,天文学是中国文化的源。西水坡墓中的北斗和龙、虎星象组成了一幅天文图。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天文图,距今约6500年。冯时从这幅天文图中揭示了古人是如何观象授时的,以及先民眼中的宇宙与四时。冯时还向孩子们描述了西水坡遗址给人们的启示。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西南的四川广汉,是中国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遗址总面积达12平方千米。考古专家黎海超向孩子们介绍了青铜器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青铜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是谁制
本书中,您将看到: 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城市与法律的发源地。 埃及——法老的领地。埃及人在3500年前就已经完善了金字塔建筑、医学以及木乃伊技术。 巴比伦——两河流域的明珠。巴比伦人发展了天文学和物理学,洒下了西方神学的种子。 亚述——梦中的田地。亚述人,近东的征服者,他们的国王亚述巴尼拔以半人半兽的雕像为标志。 波斯——帝国的主义。波斯人在罗马有记载的历史之前,统治着的帝国。 本书也记载了印度、中国以及日本从建立到20世纪的文明史: 印度——神秘的土地。印度自前佛教时期至甘地时期,印度哲学中深奥的组织、血腥的对抗战争,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印度的君主以及那些古圣先贤。 日本——崛起的岛国。封闭时代的日本武士们对于“尊严”的严格释义;艺妓、诗人、印刷匠,日本近代奇迹而迅
王炳华先生作为新疆考古领域的拓荒者,在新疆大地考古行脚六十余年,备历艰辛,多次步入常人足迹难及的罗布淖尔荒原、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进行持续多年的发掘,穷搜细究幸存至今的诸多细节;他的楼兰、鄯善考古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既往中外考古学者在这些遗存点上所做的工作。本书基于王炳华教授对楼兰、尼雅以及邻近区域的多处遗址所持续进行的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是作者四十余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汇集。本书可以为有志于新疆考古的学人提供第一手考古资料,作者开阔的视野和对历史文化、文明交往变迁的深刻认识,也极具启发性,是老一辈学者的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