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按照文物用途、材质、主题进行分类,精选62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读者透过这些文物,了解一个多角度的故宫,进而了解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
再现西南联大甲骨文课堂,品读甲骨文之美。文化巨匠马识途系统整理唐兰先生 成一家之言 的甲骨文研究试稿。 时隔80余年,马识途回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时光。以甲骨文为媒,追忆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 的大师风华。从学生的视角,感受大师眼中甲骨文的种种魅力;以亲历者的视角,传承西南联大的血脉与精神。
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都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都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首度披露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首度从海外视角、用精彩案例向世界集中讲述中国流失文物感人至深的回归故事;与此同时,本书对所录珍贵国宝进行全景式呈现,图文并茂地展示文物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之美。这对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信,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普及图书,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项目,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而成。本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本书用物史互证的写作方式,讲述多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史;用超高清的精美原图,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有趣有味的语言表达,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动物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本书以一个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在华夏民族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细讲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动物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故事。
本书以考古发现的角度从时代的演变讲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全书以西周燕都、汉代燕地、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金陵、元大都、明中都、明定陵、改造帝都、拆卖皇城等7个历史节点、11章内容线,以各时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人物、重要遗址为媒介,梳理出北京三千年以来的历史脉络,八百年的建都史,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该书视角壮阔,高屋建瓴,呈现了一座城市传奇的历史记忆,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知识普及价值。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不可错过的瑰宝。《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关于云冈石窟与历代云冈人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一千五百年前,人们虔诚发愿,要在灵山巨岩之上营造出一个胜极的佛国。”北魏时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主持云冈石窟的开凿建设。孝文帝、冯太后时期,石窟建设愈发兴盛,北魏后期则逐渐衰微,云冈石窟历经多次荒废与重建,甚至一度经受着严峻的盗凿考验,直到近代被考古学家再次关注,才遏止了更多的国宝流浪海外。本书爬梳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亦讲述了无数云冈人的故事:一举夺回学术主动权的中国云冈学奠基人宿白先生,勇敢开辟新赛道的云冈守护者、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用古建筑学思路还原石窟工程营造的新一代学者彭明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考古笔记,作者以兼具感性气息与田野调查笔记的理性笔调,清晰而完整地呈现了其20多年在田野大地上的求索与探寻之旅。全书分为四个篇章:考古记,重返考古发掘现场,还原第一线的遗址和墓葬发掘场景;田野记,讲述田野考察中的见闻与思考,传递考古工作的魅力与趣味;历史记,探析古迹与器物之奥秘,呈现一幅幅完整的历史图景;人生记,以淡笔写浓情,追忆那些无法忘怀的人与事,抒发对人间温情与善意的珍惜。这些朴素、真诚、热烈的文字,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考古工作的热情,试图在考古工作者与公众之间建立起知识、趣味、情感和思想的联结。
《西藏文物札记》一书为西藏文物史,特精选西藏各文物部门136件套(西藏博物馆120件套,拉萨布达拉宫14件套,拉萨罗布林卡1件,日喀则萨迦寺1件)特色藏品,以西藏历史与文化发展为脉络,对文物形成的历史背景、历史故事、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民族习俗、民族特点等进行了综合、详尽、深度的解读与分析。所选文物涉及特级文物、一级文物、孤品文物、精品文物、代表性文物,通过精心挑选的180余幅文物图片,配合简约的板式和凝练的文字,图文并茂,构造出一部鲜活耐读的西藏文物史。
全书共五章,其中第一、二章依次叙述了蒙古境内上起远古下迄成吉思汗时代的考古遗存。这四节系统的概括的介绍了蒙古境内发现的鹿石,房形墓、匈奴墓、匈奴腰饰牌、突厥墓、突厥“围墙”、突厥石雕像、突厥碑铭和契丹、西夏、蒙古古代城址等文化遗存的有关情况。
刘伯温五十岁才加入朱元璋的阵营,很快便成为朱元璋在元末战争中的第一智囊。据《明史》记载,刚见面的时候,刘伯温便塞给朱元璋份《时务十八策》,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秘密商议,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一次次大获全胜,由一介布衣得以登基称帝。之后,朱元璋采纳刘伯温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治国方略开创了大明盛世的百年基业。
本书以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的文物为依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近300张精美的图片,将刘贺墓的发现、刘贺的传奇经历、遗址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和展示体系,以及西汉时期,尤其是汉武盛世、昭宣中兴这一历史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展现在世人面前。书中大量海昏简牍类文物照片为首次公开出版,揭开了海昏侯国的神秘面纱,揭秘了尘封千年的往事,刷新了人们对于汉代海昏县、海昏侯国、海昏侯刘贺乃至西汉中后期历史的认知,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了解海昏侯刘贺、西汉时期王侯奢华生活以及西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科普文化读物。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中国考古的一个奇迹。由一个考古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个失落的文明,甚至改写了一部文化史。 这是一段被湮没的辉煌历史,如此灿烂、神秘、独特,有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未解之谜,它正向世人展示着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 从目前所发现的8座祭祀坑内出土了大量能够代表古蜀文明高度的精美器物。这些器物不仅因其独特的个性而有别于其他古老文明,而且埋藏方式极为奇特怪异。在此之前,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偏处西南边限、四川腹地不起眼的小村落竟有如此辉煌发达的古代青铜文明。这种文化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中原商周文化不相伯仲,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多少有些“另类”的文化面貌。古蜀人恢诡浪漫、雍容大雅的艺术世界, 令世人惊诧不已,玩味无穷……
本书是何兹全主编的《中国上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之一。作者以中国夏商周三代历史为例,对历史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以史带论,以论释史,涉及国家体制的发展、民族格局的确立、文化精神的形成等,既有对于夏商周三代历史本身的研究,更有对历史的理论阐释。
说起北京的皇陵,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想到明十三陵。其实,北京西南房山区的大房山脚下,还有一处比明十三陵早260余年的皇陵群。那里埋葬着17位皇帝,它就是北京 个皇陵群——金中都皇陵。 这是一处历经800多年历史沧桑的皇陵。与很多被盗墓贼破坏的陵墓不同,金陵的每一次重大命运节点,都与封建朝代兴衰 替紧紧相连。它的营造,是北京 成为一国之都的历史见证;它的衰落,源于明末屡战不胜的恐慌;它的修葺与重整,则是取代明朝入主北京的清王朝所为。 本书以笔者主持发掘的北京金代皇陵发掘报告为基础,以史料为依据,从废帝完颜亮入题,介绍女真民族的来龙去脉,简要介绍金代历史,阐述金太祖睿陵、太宗吴乞买恭陵、德宗完颜宗幹顺陵、世宗完颜雍兴陵,睿宗完颜宗尧景陵位置;首次公开吴乞买恭陵瘗葬形式;探讨金显宗允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