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录以2012年以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主,汇集全国43家文博、考古机构的近400件近期新考古出土文物,以“走向文明”“协和万邦”“海宇攸同”“殊方共享”四个部分,生动讲述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较为完整呈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本书为中英双语图书,是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项目,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而成。本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本书用物史互证的写作方式,讲述多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史;用超高清的精美原图,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神隽意永的中英双语,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
本书首先对山西省古村落的总体状况作了概要介绍,然后以单个古村落为单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得胜堡村、杀虎口村、老牛湾村、旧县村、大汖村、王化沟村、张家塔村、碛口镇、李家山村、小塔则村等古村落(镇)逐一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展示。每个古村落的介绍文字约3000字,以有关村落历史、地域分布、人文特色等方面的客观描述为主,辅以适当的分析和阐释;图版约30幅,以照片为主,也有一些村落分布、房屋结构示意图。古村落代表了当时当地的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社会的认识,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哲学、伦理人情、地理气候等各个方面,又是当时建筑与工艺等技术的反映,在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意义。
本书首先对山东省现存古村落的总体状况作了概要介绍,然后以单个古村落为单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20个古村落(镇)等逐一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展示。每个古村落的介绍以有关村落历史、地域分布、人文特色等方面的客观描述为主,辅以适当的分析和阐释;图版以照片为主,也有一些村落分布、房屋结构示意图。古村落代表了当时当地的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社会的认识,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哲学、伦理人情、地理气候等各个方面,又是当时建筑与工艺等技术的反映,在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意义。
约公元前21世纪初,中原出现的夏王朝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继之而起的是商王朝,夏商承替延续千年之久。中国古代文明由早期形成阶段至夏商时期趋于成熟并走向繁盛,创造出独具特征的绚丽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其后数千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近、现代考古学提供的丰富材料,极大地拓展了认识夏、商文明的视野。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成为重建夏、商信史的主要途径。杨锡璋等编著的本书系统介绍了20世纪夏商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及其为探索夏、商历史,重现夏、商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本书重点介绍了1928年以来的殷墟发掘与研究,二里冈商文化与郑州商城的发现与研究,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及夏文化的探索,偃师商城、安阳洹北商城以及商代其他城址、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悬泉汉简研究》是继作者《敦煌悬泉漠简释粹》之后关于悬泉漠简研究妁第二部专著,主要以漠简材料为主,从历史学、考古学、简牍学的角度研究了两漠时期的驿置机构,纪年与时称,民族与交通,汉与西域、中亚、罗马的关系。数据新颖,逻辑严密,结论严谨,新见迭出。
《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精)》(作者郭物)分为环东天山区考古遗存的年代和性质;环塔里木盆地区考古遗存的年代和性质;环准噶尔盆地区考古遗存的年代和性质;新疆史前晚期诸考古学文化内部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