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人,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先后自号四译、五译、六译先生,清末与近代的经学大师。 本书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阐明廖平经学多变与怪诞的原因所在,得出了廖平经学的价值在史不在论的基本结论。此书代表目前国内外廖平研究的学术水平。
这本读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胶东文物、描绘烟台历史的平台。本书编者将大量考古发现取其重点,在众多出土文物中选其精粹,凝练成一个个历史或文物的专题,以物载事,以事说史,并加以轻松而又略事渲染的笔调,犹如在讲述一段段娓娓动听的故事,让人们从中领略烟台历史的亮丽风采。该书对文史工作者来说,它可以是历史信息和文物资料;对学校师生来说,它可以是乡土教材和文物图典;对管理部门和来说,它可以是运筹决策的历史之鉴;对芸芸大众来说,它至少也是可供清赏雅玩的历史艺术画廊。
本书约20万字,黑白图片约50幅,是一个非有名考古学家一生考古生活的记录(自1956年参加工作至2016年退休),客观、真实地揭示了一个普通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与当地人的交往,以及同事间真挚的情谊,时代的遗痕从零碎、片段的记录中隐约可见。本书以一个普通考古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描述了20世纪50至90年代中期中国考古学者这个特殊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提供了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的样貌,“是从个人角度记录的一个时代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缩影”(有名考古学家、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语),具有样本的意义和典型性。
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五莲地域古今文物状况、近现代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轨迹。本书共分: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碑碣与石刻、革命纪念地遗址、近现代建筑、馆藏文物选萃、古文献资料、文博事业、学术研究,共10章,41节。采用的学术文章系作者原稿。碑碣、石刻上无法辨认的字用“□”标出。
如墓中出土的65件的青铜编钟,总重2.5吨多,出土时仍悬挂在木质彩绘的梁架上。编钟件件都能发音,而且同一件钟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互不干扰,音质纯正,音色优美,全套编钟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至今仍然能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被誉为世界古代奇迹。 在曾侯乙墓发掘之时,全国各大电台、电视台、报刊就纷纷报导,一时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文物出土后,又先后在随州、武汉、北京、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展出过。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还以曾侯乙编钟为主,结合其他地方出土的一些古钟,录制了一部《古钟之声》,在全国播放。湖北省歌舞团也以这套编钟为主题,创作了《编钟乐舞》,除国内以外,出国演出过的地方更多,可以说,曾侯乙的钟声已经响遍世界! 现在,一些中、小学的历史、音乐和美术等课本,都有曾侯乙编钟的内容,不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