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何正璜先生以散文体形式所写的考古记游。其中的部分文章曾刊载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旅游杂志》上。由于战争和动乱,作者未能收集和保存。但上海的王鸿森先生,由于酷爱其文,竟将其收齐,退休以后用毛笔小楷抄写,并治印题签,线装成册。1993年通过朋友将此书赠送给临终前的何先生,使这部文稿终得保存。这部游记记述了何正璜先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工作期间以及后来的文博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通过她优美的文笔,那绿锈的青铜、拙厚的汉砖、带土的陶俑,饱蘸着历史的积淀于厚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何正璜先生的主要作品有:《伊东拾零》《含泪返国门》《美丽的临潼》《吟鞭指灞桥》《咸阳仿古》《黄帝陵展祭》《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愣》《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
本书首先介绍和总结周京丰、镐和迁岐以前的周人遗存和信史探索的科学实践及其主要科研成果,其次是论证和阐明周人和寺洼文化居民都是中国古代居住和活动在黄河上、中游及其支流地区的羌戎族的不同分支,两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存在着异常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其三是介绍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遗存的发现与发掘及其研究成果。其四是有关考古方法论及其应用的论述。录等文都是介绍胡谦盈周文化考古活动和学术思想的评论。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的皇帝,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规模的帝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始皇兵马俑及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发现使中国乃至世界为之震惊,秦始皇陵因此也成为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之一。本书是始皇陵考古队通揭示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发掘过程和研究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总结,可供考古和文物工作者以及历史学者参考。本书用相当篇幅介绍了出土遗迹、遗物的科学保护问题,如《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第二部分,展示了对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出土遗迹、遗物进行文物保护的科研成果;第三部分介绍了石甲胄的修复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探讨。
本书首先介绍和总结周京丰、镐和迁岐以前的周人遗存和信史探索的科学实践及其主要科研成果,其次是论证和阐明周人和寺洼文化居民都是中国古代居住和活动在黄河上、中游及其支流地区的羌戎族的不同分支,两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存在着异常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其三是介绍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遗存的发现与发掘及其研究成果。其四是有关考古方法论及其应用的论述。录等文都是介绍胡谦盈周文化考古活动和学术思想的评论。
1986年9-12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肃河西走廊(阿克塞县自治县除外)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史前考古调查,发现古遗址4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也有部分铁器时代、甚至个别晚至汉晋时期的遗址。涉及考古学文化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文化、“过渡类型”遗存、董家台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骟马文化、沙井文化和辛店文化。本书《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就是对此次考古调查的后期整理总结。
钟兴麒同志的《西域地名考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说到西部大开发,就首先必须有对西部的大认识、大了解。回顾以往,70多年前由中外学者共同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就是一次为开发西部而认识西部的创举。鉴于西部地名古今迥异,沿革难求,考察团出发前,曾请冯承钧先生撰著《西域地名》小型辞书一部,人手一册,以备查检。 考录了西域地名8000多条,计约100万字。不仅收录西域地名的范围比较全面,而且由于作者重视地名沿革及变化的考证,重视实地的考察及核实,使得西域地名有了较强的准确性与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何正璜先生以散文体形式所写的考古记游。其中的部分文章曾刊载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旅游杂志》上。由于战争和动乱,作者未能收集和保存。但上海的王鸿森先生,由于酷爱其文,竟将其收齐,退休以后用毛笔小楷抄写,并治印题签,线装成册。1993年通过朋友将此书赠送给临终前的何先生,使这部文稿终得保存。这部游记记述了何正璜先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工作期间以及后来的文博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通过她优美的文笔,那绿锈的青铜、拙厚的汉砖、带土的陶俑,饱蘸着历史的积淀于厚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何正璜先生的主要作品有:《伊东拾零》《含泪返国门》《美丽的临潼》《吟鞭指灞桥》《咸阳仿古》《黄帝陵展祭》《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愣》《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
钟兴麒同志的《西域地名考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说到西部大开发,就首先必须有对西部的大认识、大了解。回顾以往,70多年前由中外学者共同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就是一次为开发西部而认识西部的创举。鉴于西部地名古今迥异,沿革难求,考察团出发前,曾请冯承钧先生撰著《西域地名》小型辞书一部,人手一册,以备查检。 考录了西域地名8000多条,计约100万字。不仅收录西域地名的范围比较全面,而且由于作者重视地名沿革及变化的考证,重视实地的考察及核实,使得西域地名有了较强的准确性与较高的学术价值。
1986年9-12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肃河西走廊(阿克塞县自治县除外)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史前考古调查,发现古遗址4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也有部分铁器时代、甚至个别晚至汉晋时期的遗址。涉及考古学文化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文化、“过渡类型”遗存、董家台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骟马文化、沙井文化和辛店文化。本书《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就是对此次考古调查的后期整理总结。
本书是来自“育儿一线”的80后妈妈的原创作品, 讲述了这位80后妈妈 —— 小坏坏妈咪在养育儿子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及其经验总结。书中不作者在育儿路上的种种经历, 还重点讲述了其在育儿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技巧和方法, 生活味浓, 可读性强。
Located at the Minghang District in Shanghai (N31 ~2', E 121~23'12"), the Maqiao site was discovered in 1959, and two preliminary excav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1960 and 1966. A report published in 1978 called the cultural remains equivalent to the Shang and the Zhou dynasties from the site as the Maqiao Culture. Large excavations and surveys resumed in the 1990s ascertained that the space of the site covers about 150,000 M2. This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well-preserved sites of the Maqiao Culture. Four times of exca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between 1993 and 1997, covering an area about 2,728 M2. Two house remains, 6 ash features and 12 graveelonging to the Liangzhu Culture; 4 house remains with clusters of post holes, 14 wells, 143 ash features, 8 ash ditches, 11 concentrations of potsherds, 2 hearths and 4 graves of the Maqiao Culture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periods; 1 ash feature and 1 grav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2 ash features, 3 wells and 1 ash ditch of the Tang perio
本书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组织进行的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1990-1997年的水下考古发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沉船海域绥中县的地理、历史与人文情况,水下考古工作情况以及此次水下考古过程中使用各种现代科学设备和沉船发掘过程中出水的各种珍贵文物和相应的研究工作。
本书是何正璜先生以散文体形式所写的考古记游。其中的部分文章曾刊载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旅游杂志》上。由于战争和动乱,作者未能收集和保存。但上海的王鸿森先生,由于酷爱其文,竟将其收齐,退休以后用毛笔小楷抄写,并治印题签,线装成册。1993年通过朋友将此书赠送给临终前的何先生,使这部文稿终得保存。这部游记记述了何正璜先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工作期间以及后来的文博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通过她优美的文笔,那绿锈的青铜、拙厚的汉砖、带土的陶俑,饱蘸着历史的积淀于厚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何正璜先生的主要作品有:《伊东拾零》《含泪返国门》《美丽的临潼》《吟鞭指灞桥》《咸阳仿古》《黄帝陵展祭》《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愣》《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
Located at the Minghang District in Shanghai (N31 ~2', E 121~23'12"), the Maqiao site was discovered in 1959, and two preliminary excav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1960 and 1966. A report published in 1978 called the cultural remains equivalent to the Shang and the Zhou dynasties from the site as the Maqiao Culture. Large excavations and surveys resumed in the 1990s ascertained that the space of the site covers about 150,000 M2. This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well-preserved sites of the Maqiao Culture. Four times of exca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between 1993 and 1997, covering an area about 2,728 M2. Two house remains, 6 ash features and 12 graveelonging to the Liangzhu Culture; 4 house remains with clusters of post holes, 14 wells, 143 ash features, 8 ash ditches, 11 concentrations of potsherds, 2 hearths and 4 graves of the Maqiao Culture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periods; 1 ash feature and 1 grav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2 ash features, 3 wells and 1 ash ditch of the Tang pe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