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伟敏编著的《北京考古志·房山卷》是《北京考古志》的本,主要梳理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北京市房山区自史前至明清的考古资料,一部分资料曾在刊物上发表,但此书中大部分资料为首次刊布。同时也总结了有关房山区史前至明清考古的研究成果。此书对于北京市史前至明清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钟兴麒同志的《西域地名考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说到西部大开发,就首先必须有对西部的大认识、大了解。回顾以往,70多年前由中外学者共同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就是一次为开发西部而认识西部的创举。鉴于西部地名古今迥异,沿革难求,考察团出发前,曾请冯承钧先生撰著《西域地名》小型辞书一部,人手一册,以备查检。 考录了西域地名8000多条,计约100万字。不仅收录西域地名的范围比较全面,而且由于作者重视地名沿革及变化的考证,重视实地的考察及核实,使得西域地名有了较强的准确性与较高的学术价值。
万寿岩由灰岩构成,岩溶发育,生成十几个洞穴,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埋藏在灵峰洞和船帆洞两个洞内。遗址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共出土800多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多种动物化石。 文物考古专家和第四纪地质专家认为其年代分别为18.5万年前和1至3万年前,且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书是对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1999-2000、2004年考古发掘所得的报告。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著名的皇帝,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规模的帝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始皇兵马俑及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发现使中国乃至世界为之震惊,秦始皇陵因此也成为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之一。本书是始皇陵考古队通揭示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发掘过程和研究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总结,可供考古和文物工作者以及历史学者参考。 本书用相当篇幅介绍了出土遗迹、遗物的科学保护问题,如《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第二部分,展示了对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出土遗迹、遗物进行文物保护的科研成果;第三部分介绍了石甲胄的修复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探讨。
《南京大学史学丛书: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文物考古”、“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作者主要关注了两晋诸侯分食制度、魏晋租调、战国秦汉的亩制、六朝江南地区的农作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对外交流等问题。
《南京大学史学丛书: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文物考古”、“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作者主要关注了两晋诸侯分食制度、魏晋租调、战国秦汉的亩制、六朝江南地区的农作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对外交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