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主要梳理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北京市石景山与门头沟区自史前至明清的考古资料,是对北京市石景山与门头沟区历年考古工作的总结。本书是《北京考古志》的一本,遵从《北京考古志》的体例,从地域角度进行介绍,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总结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二是总结墓葬的调查和发掘;三概述了其他遗存的调查、发掘情况;四是总结了石景山与门头沟区考古研究现状,如对城址的研究现状、对墓葬的研究、对陶窑等手工业的研究等。一部分资料曾在刊物上发表,部分资料原为内部资料,为刊布。此书对于北京市石景山与门头沟区史前至明清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杨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魏晋南北朝考古学专家。他主持编写《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并且出版了《魏晋南北朝文化志》《文明的轨迹》《考古一百年》等专著。本书收录了杨泓从事考古60年来重要的学术文章,既有他为《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等书所写专题文章,也有他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出土器物、葬俗演变、城市规划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的古建筑遗迹,主要分为汉式建筑、藏式建筑、伊斯兰建筑和基督教建筑四大系列,其中以汉式和藏式古建筑更加重要。宿白1959年、1988年两度入藏考察,在继承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前辈开创的营造学社调查研究汉式古建筑方式的基础上,观察西藏不同时期佛寺建筑形态和发展进程,在藏式古建筑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建立了逻辑明晰、立论坚实、独辟蹊径的科学系统。 书后所附近七十幅图版是记录西藏寺院历史面貌的珍贵资料,已成为重建和修复这些古建筑的重要依据。除藏地佛寺建筑,书中也涉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明末以前的藏传佛教遗迹,也有专章讨论元大都(今北京)、杭州两地的藏传佛教寺院。全书以巨量的建筑实物证据,展现出西藏历史文化与祖国内地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轨迹。
瓷器爱好者或收藏者都知道“五大官窑”之说,可是五大官窑或五大名窑的来龙去脉究竟为何,各自的源流、分布、特点怎么样,一般读者恐怕所知不多。本书分六章。章为综述,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五大官窑的基本情况。其后五章分别介绍了定窑、汝窑、钧窑、官窑和哥窑的起源、分布、研究现状及市场行情。该书文字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使读者对我国古代瓷器文化能很快有个概括性的认识。加上丰富的插图,不失为瓷器欣赏和收藏者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本书为纪实文学。主要对“勾吴”国在苏州留下的文化遗存现状,进行探访、记录、拍摄等。用普通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配合一些短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将泰伯文化和至德精神,快速地普及、传播。内容大致由三方面组成,一是考古发掘的与吴国相关的遗址;二是至今尚存的以“吴”冠名或烙有“吴”印记的路、桥、巷等;三是至今尚存的吴氏名人故居(市级文保、控保单位)。该书从文献中梳理苏州古迹,并通过实地采风探明古迹的前世今生,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中国的古建筑遗迹,主要分为汉式建筑、藏式建筑、伊斯兰建筑和基督教建筑四大系列,其中以汉式和藏式古建筑更加重要。宿白1959年、1988年两度入藏考察,在继承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前辈开创的营造学社调查研究汉式古建筑方式的基础上,观察西藏不同时期佛寺建筑形态和发展进程,在藏式古建筑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建立了逻辑明晰、立论坚实、独辟蹊径的科学系统。 书后所附近七十幅图版是记录西藏寺院历史面貌的珍贵资料,已成为重建和修复这些古建筑的重要依据。除藏地佛寺建筑,书中也涉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明末以前的藏传佛教遗迹,也有专章讨论元大都(今北京)、杭州两地的藏传佛教寺院。全书以巨量的建筑实物证据,展现出西藏历史文化与祖国内地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轨迹。
萧山东蜀山墓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城南村东蜀山西南面。为配合城南村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建设,2018年9月底至11月初,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对其进行考古勘探,共发现墓葬19座。2018年11月至2009年3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对该墓群进行发掘。东蜀山墓地共发现27座古代墓葬,时代上至战国,下及明清,总体上看是一处比较单纯的古代平民墓地。各时期的墓葬交错分布,沿用时间长,时代跨度大,墓葬形制的早晚变化与浙江地区的墓葬形制演变规律相符,为研究战国、汉六朝、宋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的丧葬习俗和地方史提供了新线索、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