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丛书是作家岳南等历时三十年写成的讲述中国11个重大考古与发现的探秘纪实系列作品集。作者通过实地采访当事人、参阅考古报告、查阅大量史料等,以生动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包括明定陵、秦始皇陵兵马俑、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山东银雀山兵书竹简、夏商周断代工程、广州南越王墓、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随州曾侯乙墓、清东陵、法门寺地宫在内的11个项目的发起、发掘和研究过程。 通过中国一百年来的田野考古发掘,用出土的遗迹、遗物来推断和验证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来龙去脉,是这套书的最大特色。每一个考古遗址或陵寝陵墓的发掘过程中,都发生过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传奇故事。通过阅读本套书,读者宛如进入真实的考古现场,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亲历中国考古 丛书(全八册)介绍20世纪中国重要的几大考古发现,包括曾侯乙墓、满城汉墓、西汉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秦兵马俑、法门寺地宫、敦煌石窟、楼兰和尼雅。 丛书的作者多数亲临考古发掘现场,主持或参与文物的发掘、保护、研究、展览等工作,取得了令学界瞩目和认可的成就。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文明重现天日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以及出土文物对于文明存续和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
本书由 史前遗址博物馆 和 历史时期遗址博物馆 两卷组成,集中介绍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56座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是中国博物馆界对考古遗址博物馆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的首次系统梳理。全书内容涵盖遗址本体、发现过程、学术研究、博物馆特色展览、核心展品和社教服务等,充分展示出遗址博物馆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促进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交叉融合、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
《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收录了近年发表的以叶家山、文峰塔、郭家庙、苏家垄等遗存为代表的曾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主要收获,以及围绕这些发现组织的专家笔谈、学术研讨会综述等,同时收录历次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这些成果概述了各次发现的主要资料,报道了基于曾国考古资料之上的曾国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对推进曾国考古、曾国历史文化研究、周代封国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科大文丛:科技考古进展》简要介绍了陶瓷、冶金、玉器、建材、生物、农业、有机残留物和盐业共八个领域的科技考古进展,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王昌燧教授及其团队28年来在科技考古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些不乏原创性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定能使读者耳目一新;而一些司空见惯的“常识”受到挑战,并被证明是谬误时,读者亦可体味到科技考古的乐趣和魅力所在。 对于考古学、科技考古学、科学技术史、博物馆学以及文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国科大文丛:科技考古进展》似可作为专业教材;而对于文物爱好者和收藏家而言,它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套装上下册)/中国金石学图谱丛刊》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金石学家张廷济整理集拓的金石类著作。该著作以拓本加题跋的形式,集拓古器物429件,题跋的时间从1822年到1844年,共22年。这些器物,基本为张廷济本人所藏,同时又多为其本人所拓。该著作以拓本加题跋的形式,集拓古器物429件,题跋的时间从1822年到1844年,共22年。这些器物,基本为张廷济本人所藏,同时又多为其本人所拓,加之题跋累累,是研究嘉道时期金石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在张廷济的题跋,旁征博引,言辞详实,论证充分,一些洋洋数百言的题跋,即可视为一篇短小精致的考据文章。
本书是对龙门石窟在岁月流变中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进行的全面梳理和论述。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为岁月流变,分十五个章节,侧重叙述了石窟开凿的地缘、背景、渊源、洞窟特征、艺术特色、社会历史、岁月中的起伏演变和早期的石窟调查;下编为遗产觅踪,分十一个章节,侧重叙述了广域龙门中的人和事、文化史迹、文物遗珍及永恒记忆等,进一步丰富人们对龙门的认识。全书资料全面,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活泼,故事趣味盎然,是一部融专业性、故事性、文学性为一体的通俗性文化读物。
本书是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委员会的文集,从不同的角度着重介绍了汉代陵墓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对很多方面进行了专业细致的探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认识与研究汉代陵墓于汉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