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写给美国作家纳尔逊·奥尔格伦的书信集,1997年法国伽里玛出版社首次出版。波伏娃1947年同萨特一起赴美讲学时在芝加哥结识了奥尔格伦,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分别后,他们开始了长达17年的通信。 波伏娃是著名的存在主义代表人萨特的终身知已,但一直未正式结婚。结识奥尔格伦时,波伏娃已经39岁,奥尔格化给她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使她仿佛回到了纯真的少女时代。两个越洋情人在通信中也曾讨论过婚嫁,但终因彼此都不能为了爱情而舍弃自己的事业,洽谈室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只能是有相会的时光,而不能真正结合在一起。一双情侣越洋相恋,离多聚少。 初识奥尔格伦时,正是波伏娃紧张创作《第二性》的时候,波伏娃在通信中,多次谈到了她的写作,并涉及了她对当时社会、文学
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出齐。《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为目前石窟研究领域的版本。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收录重点窟龛照片约二百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其中晚期石窟的面貌。
《新疆文学作品大系(1949-2009)(文学评论卷)》内容简介:2008年10月,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于文胜找到我,谈及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图书的构想,提出拟联合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借60年庆典的东风,为自己年轻的出版社出一套扛鼎之作:《新疆文学作品大系》。 听罢此言,我既欣喜,又错愕。出新疆60年文学作品大系,卷帙浩繁,鸿篇巨制,洋洋洒洒,千万言计。这可是一件宏大的文学工程呀!
1895―2014年,台湾文学走过了双甲子年。 黄万华编著的《多源多流--双甲子台湾文学(史)》在台湾与祖国大陆、台湾与香港及其他地区华文文学互为参照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视野中,将台湾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的文学分成三个时期予以文学史的梳理,对近30年台湾文学则予以文学批评的观照,从而完成台湾百余年文学一种新的个人性的叙述,呈现百年台湾文学多源并存、多重流动的历史风貌和艺术成就。
本书记载中国新文学史编纂的历史,描述自1920年代初胡适的论著迄今八十多年问新文学史编纂的艰辛、曲折过程,评介数十部有代表性的各类新文学史著,展现几代新文学史家的业绩和学术风貌。更从短时间里新文学史面貌多变、常变的现象总结经验,述“身作”和“心构”之别,详析各种新文学史阐释体系对形成、建造文学史的影响,提出正确处理编纂中的主客体关系,求建自己的编纂哲学。
《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2版)(上中下)》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