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个评价不管是在鲁迅生前生后,亦不管是在鲁迅受人批评或受人敬仰的时代,都不会引起人们的质疑的。也正因为如此,从鲁迅生前,到40,50,60年代,进而到80年代,直到今天,人们一直未停止过对鲁迅的研究。对此,钱理群教授在《心灵的探寻》中做出了解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鲁迅’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着深刻矛盾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研究工作者,都按照各自所处的时代与个人的历史哲学,思想情感,人生经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鲁迅’本体,有
本论文集主要是以美国学者H.阿兰穆.威瑟编辑的《新历史主义》(1989)论文集为蓝本,同时收入了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海登.怀特的《话语的转义学:文化批评论文集》(1987)的几篇文章,以及美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森的两篇与历史主义有关的文章。詹姆森的《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的汉译文原刊登在1989年第4期的《当代电影》杂志上,考虑到本论文集应该与我们的文学批评有一些联系,而且詹姆森的这篇文章也是新历史主义者所常使用的一种文化批评,因此收纳入册。为了弥补我们挑选材料的局限性,特附录了一篇由台湾学者廖炳惠博士撰写的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文章,以及解释“历史主义”一词的字典辞条译文,供读者参考。
英国19世纪史家麦考莱所著《英国史》,是西方浩繁史著当中至为辉煌的作品之一。该书所述英国史事始于詹姆斯二世时期,恰好上承大卫·休谟的有名史著;而从文笔上论,麦考莱也继承了休谟与吉本的史学传统,连同托马斯·卡莱尔等人一起,使得19世纪的英国史学臻于高峰。《麦考莱英国史》虽然记述的主要是1688年光荣革命前后17年的历史,却浓缩了千年英国的历史命运,不但是英国自诺曼登陆以来的传统命脉,而且更是未来英帝国雄风的发轫,因而是一部厚重无比的长篇巨构。
《先秦文学史》编写的总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阐述我国古近代文学的基本面貌,要求材料比较丰富翔实,叙述比较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限于主客观的种种条件,实际的工作必然和上述要求有所距离,书中的不当以致错误必然不可避免,敬希海内外的学者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延续性、时代话语环境的差异,以及主流意识与民间立场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新时期以来,如何梳理和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史就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多。此外,由于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将中国20世纪文学视为具有历史整体性的研究对象,提倡“打通研究”后,将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进行“整合”的文学史编写也随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