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不可错过的敦煌》为“不可错过”系列的新书,由敦煌研究院馆员殷博写作,本书专注于敦煌石窟(以莫高窟与榆林窟为主),先讲述石窟艺术、历史,再以洞窟为线索,精选每个洞窟的“不可错过”的景点,讲述艺术细节或背后故事。
《日本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对日本文学从上古、中古、中世、近世到近代这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学、诗歌、戏剧发展进行了简明的介绍。书中采用了文字叙述配以插图的形式,选取了每个时期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事实,要点突出,详略得当。
《文学史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史理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史基础理论,讨论文学史观;二是文学史一般理论,讨论文学史存在形态、演变方式等;三是文学史操作理论,讨论文学史研究方法、治史模式等。 文学史,是文学作品的实现史,它不仅涉及过去,更涉及未来。文学史只有向史家的个体理解开放,才能真正成为审美意识史。我们不仅需要对以往的文学史研究经验进行整体反思,更需要建构一种系统的文学史学说,确立一门新兴学科——文学史学——的基本框架。 《文学史学》并不单是对以往文学史观念的批判审视,不但是对以往文学史撰述经验的总结,而更主要是从文学史学学科建构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文学史建设,是文学理论和史学理论相结合的交叉,是对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整体性、体系性、理论性的思考。
《韩愈诗歌宋元接受研究》共分十四章,内容包括:宋初六十年的韩愈接受:诗名不彰、知音其稀;从毁誉参半到“完然为一王法”:检阅新旧《唐书》对韩愈其人其文的接受;开创新局面的欧阳修:宋代韩诗的“读者”等。
郑振铎先生的这部著作,上起先秦歌谣,下迄清代的东西调,所包甚广,为俗文学史一本划时代的名著。虽然它不能说是著作,但无论如何是扎实、有价值的一本中国俗文学史,而且长期没有一本同类著作可以替代它。 《中国俗文学史》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材料丰富,引证广博。此次重版加配45幅珍贵图片,以图辅文,相得益彰。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它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在中西交通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南朝刘昭引《耆旧记》说:“国当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敦煌”是一个地名,那么,在敦煌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过什么呢?它的先民是谁?他们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呢?他们干了什么,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为了什么,而给我闪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光辉灿烂的遗产?为此,首先必须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
“外教社外国文学简史丛书”是出版的首套供一般读者(而不是研究者)参阅、了解文学的普及性读物。丛书作者都是我国国别文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从事国别文学研究多年,有较深的造诣。每册文字控制在20万字左右,简明扼要,浅显好读。 本丛书提供国别文学发展的一般知识,简要勾勒有关国家文学发展概貌,包括发端、沿革、嬗变的历史轨迹、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各册开篇为“绪论”,简述该国文学特点及走向。然后以时间为顺序,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含若干流派,每派含若干作家。阶段为“编”,流派为“章”,作家为“节”。每一编以概况起始,介绍该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貌,是为“面”;随后几章分别介绍流派和作家,是为“点”,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既可以使读者对各国文学发展有整体认识,又可以了解代表作家和
“外教社外国文学简史丛书”是出版的首套供一般读者(而不是研究者)参阅、了解文学的普及性读物。丛书作者都是我国国别文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从事国别文学研究多年,有较深的造诣。每册文字控制在20万字左右,简明扼要,浅显好读。 本丛书提供国别文学发展的一般知识,简要勾勒有关国家文学发展概貌,包括发端、沿革、嬗变的历史轨迹、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各册开篇为“绪论”,简述该国文学特点及走向。然后以时间为顺序,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含若干流派,每派含若干作家。阶段为“编”,流派为“章”,作家为“节”。每一编以概况起始,介绍该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貌,是为“面”;随后几章分别介绍流派和作家,是为“点”,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既可以使读者对各国文学发展有整体认识,又可以了解代表作家
这本教材侧重文艺理论,时限至60年代,主题是打倒庸俗社会学,强化文艺美学,引进研究方法,促进文艺学改革,方式是夹叙夹议,整理讲义,在显示对象精神前提下,用中国文艺事例进行分析。它作为本较为系统地述介西方20世纪上、中叶14个方面文论的讲义,得到了文艺界的关注和鼓励,由于外国文学评委会专家伞兵评荐,它获得了国家专业图书奖。 为了进一步增加本教案的“导游”色彩,此次修订了若干技术处理,术语上,把有关原文的核心概念,以括号形式直接进入有关章节中。有关重要篇什直接在有关章节中概述或注明。
文学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整个生存活动而发展,人类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与研究也在不断地展开、深入和丰富。古代文学传统的研究路径,主要着眼于作家和作品研究以及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研究,后者实质上也是作家和作品研究的扩展和延伸。随着文学社会学、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等学科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被广泛接受,人们逐渐对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有了新的认识。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的“四因素论”,即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因素及其关系构成;文学研究应该是文学整体活动的研究的理念正在被广泛接受。文学作品不再被认为是静态的物化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化的存在。文学作品从产生到其价值的最终实现,逐渐被看成是一个经过创作——传播——接受三个阶段的过程。由此,文学史的研究,也应由作
“左手盘货点钱,右手著书立说。”这是一种说法和主张。但我想世上即便有此高人,毕竟不是一般规律。治学贵在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真要攀登科学高峰,惟能做到“三不”者方有希望。何谓“三不”?不急于求成,不心猿意马,不哗众取宠是也……
《二十四诗品》(原名《二十四品》),是元代有名学者、诗人虞集所撰写的《诗家一指》的一部分,也是这部流传并不广泛的诗学著作的核心部分。本书称得上是一篇中国诗学目前的奇文。其词美,其音和,其义深。这是一篇浓缩唐宋以来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艺术)审美特性的妙文字。这本《红炉点雪——二十四诗品讲记》,主要疏解二十四品的内容,联系《诗家一指》其他部分、联系虞集存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讲。讲它的文本来源、篇章校核,讲它原本的意思,以及在虞集整体思想背景下的应证;放在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这部中国诗学史、艺术观念史、美学目前奇文的理论贡献;讲这部论诗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美学思考中的价值,等等。在每品的分解之后,有一个“延伸讨论”环节,一般提出一到两个关涉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问题进
《敦煌文献与中古教育》是《敦煌讲座书系》其中一本,这一套敦煌学各个分支领域的通论性著作,体现百年来外敦煌学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代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这套数的作者队伍以中青年敦煌学研究者为主,希望新人写新书,把相关领域的敦煌学研究水平系统地呈现出来。《敦煌文献与中古教育》既是作者屈直敏对文献与中古教育领域研究的代表作,又是能够让敦煌学领域外的人阅读、参考的读物,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敦煌学的文献与中古教育领域。
《世纪回眸20世纪学术思潮丛书·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呈奉于读者面前之时,作者惟一想表白的是:我们立意让她成为一种以“文学史哲学”为参照的对文学史观念衍变的以点带面的考察和描述,而不追求使其成为对“文学史哲学”本身的探讨和阐释;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较多地保留了有关文学史著述中的“本真话语”,而不轻易代之以自己的言辞转述。——其实,文学史观念的衍变和文学史叙史话语的转型本来是相互映衬、相互印证甚至二而一的等。
本书是本全方位介绍中外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填补网络文学研究空白的读物。打开它你将会发现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网络文学的现状、发展的前景、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学的评价、网络文学存在的缺陷,以及与传统文学的纷争等,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触手可接。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文学工作,掌握网络文学发展手资料,多年潜心研究,所写均系切身感受,文笔活泼细腻、自然生动,重感性,极具现实意义和教辅价值。
本书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兴衰得失递变的轨迹。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旧中国学术界新旧交替时期剧烈的思想矛盾和时代的苦闷。该著述对当时的学术界起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深刻反思的作用。它无疑是今天研究我国近代文学历史发展和了解那一时代政治、社会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历史风貌的一部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