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聚居于我国新疆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的艺术成果。 《新疆石窟艺术》是常书鸿先生以其亲身考察新疆石窟的经历,结合数十年对石窟艺术的研究,所写成的一本介绍新疆地区各处重要石窟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通识型读本。阅读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石窟艺术创始和发展过程中演变的情况,并了解中国人民如何在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因素,从而丰富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敦煌的光彩 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是 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先生与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谈录。对谈录共五章,围绕敦煌艺术及东方文明展开。对谈纵贯古今,由敦煌而起,延伸至中外艺术史、文化遗产保护、东方文明、世界和平等更深远的主题,远见卓识,令人叹服。其中不乏二位学者对于自身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对理想志趣的探讨,读者亦可从中感受到二位学者于艰难困苦中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令人钦佩的社会责任感。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莫高窟艺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敦煌艺术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壁画漫谈》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敦煌壁画珍品,上至北魏,下至明清,
本书是对近年来学术热点话题即敦煌石窟 原创性 洞窟个案专题研究的一次尝试,选择敦煌石窟艺术代表洞窟榆林窟第25窟为研究对象。第25窟是吐蕃统治时期的代表窟,其壁画反映出来的浓厚的汉藏艺术融合的特点,是独特历史背景下佛教石窟营建过程中对汉藏民族艺术互动、文化融合的体现。通过对第25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吐蕃人与瓜州本地的唐人在处理唐蕃关系、藏汉关系时的成功事例,可为今天处理汉藏关系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彩塑纵论》细数敦煌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从早期南北朝时期的深受异域风
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 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 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
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 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 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吐蕃战争与民族统治对人们信仰的“重构”、佛教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敦煌世俗佛教的影响、于阗因素的影响、吐蕃及中原汉地艺术粉本的传人及其影响、吐蕃统治者对敦煌佛教的支持等。
《中国文脉(便携本)》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
本书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被称为“敦煌的守护者”的常书鸿与池田名誉会长有关敦煌艺术及东方文明的对谈集。对谈从名誉会长在第五次访华(80年)期间与常书鸿相识开始,收录了在北京、东京两地间往返的书简。
本书内容涉及西元4-11世纪的宗教文献、儒家典籍、公私文书、史籍地志。每册收敦煌卷子不等,约照片900幅。全部出齐,共计100册左右。敦煌文献的收藏因历史原因较为分散,目前国外所藏大多已經出版,国內收藏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多。
《敦煌画研究》是日本学者松本荣一先生的著作,1937年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刊行。该书收集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绢纸绘画照片资料以及业已出版的敦煌石窟壁画图版,对各种敦煌绘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图像学研究。全书共八章,每章下又分若干小节,探讨变相图、佛传图、本生图、特殊尊像图、罗汉图、高僧图、密教图、外教图等图像。另有《附图》一册,收录研究篇中提到的各种画作的黑白图片,共计435张。这是 部系统研究敦煌画的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项目是浙江大学出版社与敦煌研究院合作,依托浙江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凝聚学者资源的条件下,联合敦煌研究院赵声良研究员、台湾 佛造像研究学者林保尧教授,以及日本筑波大学李梅博士,共同攻坚克难,将使用晦涩古日文写作的
此次敦煌研究院梳理了这批优秀的作品集辑出版,为的是让读者感受关友惠与关晋文的艺术成就,为我们了解敦煌文化点亮了一盏明灯,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敦煌研究员们的风骨与执着。本书所展现的作品一共有179件,可谓件件珍品,作品按时代先后次序:北凉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代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宋 西夏 回鶻 元代。书中内容选取的是*经典的壁画,从人物勾勒到整个画面风格,都能让读者领悟作者对于绘画传神的深度理解。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