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白泉文集(博物馆卷)》为南京博物院目前正在推出的“南京博物院学人丛书”之一种,全面展示了梁白泉先生的学术成果和治学经历。梁白泉先生一直致力于博物馆学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其中在《江苏历史陈列》基础上革新的《长江下游5000年文明展》,全面展示了长江下游地区的古代文明成果,倍受业内及公众赞誉。本卷本着求精的原则,收集并增补了梁白泉先生不同时期的文章和论文,其中有些未刊手稿,弥足珍贵,实乃研究梁白泉先生学术经历的重要资料。
深圳博物馆收藏匾额500余块,是这个年轻的博物馆独具特色的藏品,很受馆内外的关注。匾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匾额融建筑、书法、装饰艺术于一体,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和魅力。贞干表微,是深圳博物馆匾额精品展的名字,意思是用竹木表明微细的、隐而不现的人或事。该展览共展出精品匾额80多块,得到了观众的良好反响。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展览的成功,深圳博物馆编写了《贞干表微:深圳博物馆馆藏牌匾精品》。
深圳博物馆收藏匾额500余块,是这个年轻的博物馆独具特色的藏品,很受馆内外的关注。匾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匾额融建筑、书法、装饰艺术于一体,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和魅力。贞干表微,是深圳博物馆匾额精品展的名字,意思是用竹木表明微细的、隐而不现的人或事。该展览共展出精品匾额80多块,得到了观众的良好反响。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展览的成功,深圳博物馆编写了《贞干表微:深圳博物馆馆藏牌匾精品》。
为纪念浙江民间藏品走进博物馆十周年,今天上午:由孙海芳、狄秀斌、周晓刚、许国文、徐其明联合推出的--《五侯鲭》浙江民间藏品展在浙博孤山馆开幕,印证中国几千年历史的100件精品文物和广大观众见面。这次活动展出的有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孙海芳的20件越文化精品,慈溪许国文先生的20件精品玉器,慈溪徐其明先生的20件顶级杂件,余姚唐越阁周晓刚先生的20件越窑秘色瓷,中国铜镜研究会会长狄秀斌先生20个精品铜镜,《五侯鲭(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十周年纪念展特集共5册)(精)》为浙江省博物馆为“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十周年纪念展”而作,这些珍贵藏品跨越了从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历史长河,为广大的文物收藏者、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近代是中国博物馆产生及初步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段。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中,不但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国古物私藏秘守的固有模式,同时宣扬了新的公共文化观念,拓展了公共服务空间,对此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徐玲著的《博物馆与近代中国公共文化(1840-1949)》在中西文化冲突及交流的背景下,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产生及发展的社会环境,国人自主建馆的历程及学界对博物馆体制化建设的探索等,进而从公共文化角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博物馆的特性。以期还原博物馆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贡献。本书适合从事博物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博物馆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中原藏珍品鉴(卷一)》主要内容包括:缀玉瞑目;袁安碑;五彩十二月花卉杯;石磨;石梧臼;兽面纹青铜建筑构件;“解盐使司大安三年二月十二日”银铤;黄釉扁壶;十一面六臂观音造像;陶米碓和陶风车;张盛墓出出彩绘乐伎俑;兽面纹铜罍;陶碾;错金豹形器座;敌簋等。
齐白石的绘画作品数量之多、艺术水准之高、社会影响之大,至今无人企及。他的的绘画题材广泛,擅长花鸟虫鱼,传统文人不屑的蔬菜瓜果也无不入画。其作品笔墨洗练酣畅,充满着纯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开创了中国画审美的新意境,即为文人欣赏,也得到平民百姓的喜爱,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丹青巨匠2:湖南省博物馆藏齐白石书画精品》为湖北省博物馆引进展览的图录,收录齐白石书画作品80余幅,篆刻百余方。
“梦回红山”系列丛书是民间收藏家张鹏先生策划出版的,收录了众多红山文物藏家的珍品。本书展示的都是收藏家田亚军先生多年的藏品,共计170余件,藏品之精、解读之详,为近年来少见。书中很多观点都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果,为红山文化专家称道。本书的面世,为推进红山文化研究、促进红山文物的保护和收藏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沈阳故宫博物院》讲述了沈阳故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巍巍的皇宫禁苑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雄伟的大政殿,八角重檐,金龙盘柱;高耸的凤凰楼,曾经有当年“晓日”的盛景;略带神秘气息的台上五宫,静谧的文溯阁藏书楼,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地体现着满汉以及蒙藏等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物的科学研究手段在不断扩展,保护方法、修复技术、材料不断在创新,手册的内容也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潘路编著的《博物馆青铜文物保护技术手册/博物馆藏品保护丛书》尽可能吸收的观点、方法。保护案例选择中主要包括科学研究、环境影响作用、保护修复等不同方面。
《沈阳故宫博物院》讲述了沈阳故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巍巍的皇宫禁苑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雄伟的大政殿,八角重檐,金龙盘柱;高耸的凤凰楼,曾经有当年“晓日”的盛景;略带神秘气息的台上五宫,静谧的文溯阁藏书楼,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地体现着满汉以及蒙藏等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促进是人类社会不变的主题。《瓯骆印象(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以时间为序,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115件春秋至东汉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展示,旨在向广大观众朋友揭示瓯骆文化多元异彩、最终走向越汉交融的历史进程。
《博物馆送到家门口 文化惠民零距离》是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巡回展出的全记录,展示了流动数字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服务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回顾了流动数字博物馆从启动?试运行到巡展的点滴与成长,汇集了社会公众对流动数字博物馆的赞许和反馈,分享了巡展之旅中工作人员的付出与感动?《博物馆送到家门口 文化惠民零距离》亦是内蒙古博物院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和草原文化传播的经验总结,希望能与观众交流,与同行共勉,在今后工作中有所启示和帮助?
近代是中国博物馆产生及初步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段。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中,不但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国古物私藏秘守的固有模式,同时宣扬了新的公共文化观念,拓展了公共服务空间,对此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徐玲著的《博物馆与近代中国公共文化(1840-1949)》在中西文化冲突及交流的背景下,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产生及发展的社会环境,国人自主建馆的历程及学界对博物馆体制化建设的探索等,进而从公共文化角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博物馆的特性。以期还原博物馆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贡献。本书适合从事博物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博物馆从业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