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书房书系·美成在久:金丝楠之美》对于金丝楠木深入而又宽广的陈实,堪为一份指津式文籍——它秉承学术,为中华精神绵延不倦之召唤;它就日瞻云,千载而下,令人怡然共喜,获为几代人的知己,为木器制作心灵向往的里程碑。
近代是中国博物馆产生及初步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段。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中,不但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国古物私藏秘守的固有模式,同时宣扬了新的公共文化观念,拓展了公共服务空间,对此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徐玲著的《博物馆与近代中国公共文化(1840-1949)》在中西文化冲突及交流的背景下,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产生及发展的社会环境,国人自主建馆的历程及学界对博物馆体制化建设的探索等,进而从公共文化角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博物馆的特性。以期还原博物馆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贡献。本书适合从事博物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博物馆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黄易与金石学论集》的独到之处:即文献、碑拓研究与原地实物调查并重;古物发掘、复原与保护陈列并重;搜求碑拓善本与钩摹刊布并重。翁方纲为黄易写传说:“君北抵燕赵,南游嵩洛,又四方嗜古之士所得奇文石刻无不就正于君,以是所蓄金石甲于一时。”和同时代的学者来比,他确有更多的求本溯源的科学精神和集古为公的公益观念。在他去世后一百多年,近代考古学与博物馆事业相继传入我国并蓬勃发展。追思黄易开风气之先的贡献,令人钦佩。若称金石家,不足,称金石考古家则宜。
《晋宝藏:山西省馆藏文物精华》从山西省各地文物收藏机构所藏一级文物中遴选精品500余件(组),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分青铜、玉器、陶器、瓷器、书画、雕塑和杂项七个篇章,汇编成册,与大家分享。期待有更多的社会大众享受到文博事业的发展成果和文化服务的幸福大餐,期待以这动人的历史之美,激励社会各界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新征程上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本书是为四川博物院新馆建成而出版的一部大型院藏文物精品图录,收入了院藏的牛纹铜罍、铜双剑鞘、碧玉块、浮雕石棺、释迦造像龛、西王母画像砖、四骑吏画像砖、舞蹈陶俑、青花龙纹扁执壶、石涧敲冰古琴等精品文物200余件,反映了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风貌。
此次展览有别于大英博物馆此前在中国举办过的专题展览,是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多年来,首次将完整反映世界文明发展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展带到中国,送到北京。对于广大中国公众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机遇难得的艺术享受,从中更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与对接。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15件套(272件)展品,内容丰富,精品迭出,包括出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不同时期及东亚与南亚、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的艺术珍品,展品种类有雕塑、绘画、珠宝、金器、铜器、石器、陶瓷器等,其中有人类最早的人工制品。
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院和展览会的发展过程,是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转变和知识结构转型的缩影。贯穿《从私藏到公共展览(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馆和展览会)》(编著:丁蕾)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私藏”和“公共展览”,以广州市市立博物院、1933年广州市靠前次展览会和1940年广东文物展为研究对象,考察原属于私人的藏品走进公众视野的历史过程,并通过具体而微地分析各种展示物品和展示方式,解读其背后的各种人群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引发对传统收藏和现代展示理念接驳过程的思考。
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