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收录了40多位学者关于青铜器与山东的研究成果,既有对传统热点的深度研读,也有基于新的发掘材料而阐发的新观点。对于研究商周考古的人来说,此书亦是一场学术盛宴。该书对于推动山东古国商周考古的深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张履贤编著的的《苏埠屯铜器图录》是有关该批青铜器著录和研究的手资料,于出土经过、器物描述、图像保存及释文研究等,均有翔实而宝贵的记录。对于补充史志的记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唐友波先生此次将《图录》原版影印,同时整理、考证,其论文《1931年苏埠屯铜器出土材料的几个问题》是对《图录》的重要研究性成果。全书分为《1931年苏埠屯铜器出土材料的几个问题》、《苏埠屯铜器图录书影》、《释文及相关器物著录》三个部分。为读者提供独特的《图录》文献全貌和学术研究资料。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论文集,主要涉及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研究。本书图文并茂、学术价值较高,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书中不少篇章在各杂志上已经发表,结集出版,对于系统研究三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内容简介: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商周青铜觯在数量上已经有了的积累,具备充分的研究条件。在当前相关研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本文在运用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统计分析等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整合先秦文献、礼书以及铭文资料,靠前次系统地对商周青铜觯进行考古学和礼制文化两个方面的研究。在对铜觯分期、断代,总结发展演变规律和组合关系,讨论纹饰、铭文的特点与时代性,定名、器用制度、礼制文化以及与相关器类的关系,概括地域文化特点和变迁,探讨起源、消亡以及原因等的同时,探讨涉及到的商周考古、历史、礼制文化以及理论方法等学术问题。
中国古代铜镜源远流长,上起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下讫明清,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史相始终。铜镜是青铜器中自成体系的一个门类,与威严神秘的商彝周鼎相比,小巧玲珑、纹饰绚丽的铜镜更显出礼教衰弛和崇尚人间享乐的世风嬗递,散发着温馨的生活气息。青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日用品,同时也是精美的工艺品。其制作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造型变化繁多,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丝路天山地区青铜器研究》是一部侧重点在搜集、归纳和梳理基础材料的学术著作,运用考古学与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伊犁河地区、西天山、东天山、阿尔泰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等地区公元前3000—前1000年的一千多个墓葬发掘的千余件青铜器进行了整理,对其器物类型、文化属性、时代及源流做了深入研究,展现新疆地区青铜文化在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弥补了新疆史前青铜文化研究中的不足,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既是对世界文明体系的贡献,也是对史前丝绸之路的贡献。
广西现存古代铜镜近千面,时代从战国至民国,种类繁多,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其中不少铜镜还有精美的铭文。本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主持编着,从全区范围内精选各时代的代表性铜镜232面,通过概说、彩色图版、图版解说,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南疆古镜的总体风貌。
《中国青铜器论著索引》是一部检索中国青铜器文献的工具书。遴选、收录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2011年,时间跨度约为1700年的关于中国青铜器研究的专著、论文等文献共19000余条。其中以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文献为主,兼有对秦汉至明朝部分青铜器研究的成果,收集篇目比较齐全,反映了我国青铜器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编制了以大时代青铜时代,小学科青铜器为对象的学科分类主题目录,根据文献资料的特点,按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编排选择文献,便于族性检索。书后有者索引,检索功能比较完备。《中国青铜器论著索引》适用于文物考古、历史研究人员及青铜器爱好者阅读参考。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原居于“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位于四方的“蛮夷戎狄”文化既影响又参与乃至融入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而在中原的“四方”文化中,北方文化对中原文明的影响既深且远,韩金秋编著的《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就是以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为切人点,通过考古学研究再现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影响的历史画卷。
本书以镇江博物馆所藏吴国青铜器为主,旁及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历年所生各款吴国青铜器,以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做综合性研究。吴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吴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区域文化。吴国青铜器从形制、纹饰、合金成分到铸作工艺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地区特征,体现了吴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及文化特色。它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宁乡青铜器》收录宁乡县境内历年来出土和收集的青铜器100余件。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商周青铜器,收录文物70件,包括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和一批青铜器铙、钟、兵器等。第二部分:后期青铜器,收录文物30余件,包括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各类标本。前一部分是《宁乡青铜器》的主要部分,也是《宁乡青铜器》学术价值所在。宁乡是我国南方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出土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器300余件,占湖南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外学术界将湖南境内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径称为“宁乡铜器群”,可见其影响之广、学术地位之巨。《宁乡青铜器》的出版,不仅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湖南及南方地区商周青铜文明提供了全面而珍贵的素材,而且对湖湘文化的弘扬和宣传亦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夏文化和夏代历史的一系列同題鞋有定讞,夏史重建工作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夏朝距今時同久速、史害記載語焉不群,而田野考古又沒有發掘出如商週二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那檬的夏代文字記載。另一方面則是學者們封夏代屋史的認旘存在偏頗,研究方法論有所缺失。這方面的同題主要表現在以下雨佃方面:其一,晚近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在連用地下遺物輿史害書己載互相參證的遇程中,往往忽視夏代歷史的特殊性和梭論雜性,習慣於封考古發現的古代都邑遺址輿文獻記載作靜態的比勘和附會。寅隙上,夏朝睛,黃河、畏江雨河流域“天下萬國”,國中有圓,犬牙交錯:而夏人還更多地保留著文明早期居無定所的習性,政治中心都邑處於經常遙徙燮勤的爿犬態,徒禹都合會稽、陽城、晉陽,少康邑輸,帝相居帝丘,帝甯居原,胤甲居西河,帝桀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原居于“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位于四方的“蛮夷戎狄”文化既影响又参与乃至融入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而在中原的“四方”文化中,北方文化对中原文明的影响既深且远,韩金秋编著的《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就是以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为切人点,通过考古学研究再现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影响的历史画卷。
《中国青铜器论著索引》是一部检索中国青铜器文献的工具书。遴选、收录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2011年,时间跨度约为1700年的关于中国青铜器研究的专著、论文等文献共19000余条。其中以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文献为主,兼有对秦汉至明朝部分青铜器研究的成果,收集篇目比较齐全,反映了我国青铜器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编制了以大时代青铜时代,小学科青铜器为对象的学科分类主题目录,根据文献资料的特点,按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编排选择文献,便于族性检索。书后有者索引,检索功能比较完备。《中国青铜器论著索引》适用于文物考古、历史研究人员及青铜器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镇江博物馆所藏吴国青铜器为主,旁及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历年所生各款吴国青铜器,以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做综合性研究。吴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吴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区域文化。吴国青铜器从形制、纹饰、合金成分到铸作工艺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地区特征,体现了吴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及文化特色。它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