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为配合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展览而编纂的一本集资料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图书。聚集20余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近150件重要的铜鼎资料,以时间为主线,贯穿鼎的形制的演变、鼎与国家政权关系、鼎的文化属性三个层次主题内容,以揭示鼎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本书从原始手资料《殷周金文集成》中精选了有代表性的青铜器铭文40篇,加以图释。每篇青铜器铭文有拓片、摹本(拓本不太清楚的配以摹本)、释文、大意、重点字词解释。图片与文字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精准简洁,深入浅出。另附有“检字表”,体例完备。本书介绍了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基础知识,展现了商代、西周、东周各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原始风貌,探索了青铜器铭文中有关语言文字、殷周历史文化等问题。
楚国文字资料自宋代见于著录。现代楚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肇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楚文字研究逐渐兴起。90年代至今,随着楚简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公布,楚文字研究大盛.成为学术前沿之一。从现有资料看,楚文字资料的大宗是竹简文字,其次是铜器铭文,再次是玺印和货币文字,另外还有书、刻或印在陶器、石器、木器上的文字等等。《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精)》(作者李天虹)的初衷,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楚国各类文字发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勾勒、撰述楚文字的学术史,突出楚文字研究在当今战国文字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及在整个古文字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金银器和金属珐琅器都是具有高贵“血统”的艺术品。金银属于稀有金属,加之很早就作为货币流通,因此,金银器与其他金属工艺比较,相对稀少,更显珍贵。珐琅器则更具有纯正的“皇家血统”,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成为帝王的专用品,民间绝少见到。现存世的古代珐琅器大都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其他地方只有零星之作。刘炜、段国强主编的这本《国宝:金银&珐琅器》收录的470余件(套)金银、珐琅器,堪称是历代代表性的作品。
《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湖南商周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食器、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酒(水)器、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击乐器、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兵器、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工具、湖南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商周青铜礼乐制在湖南的表现方式、湖南商周青铜器的冶铸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