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罍出现于商代晚期,传世及发掘所见数量较多,共有270多件,在商周青铜礼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涉及青铜罍的研究自北宋就已开始,但是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以往学者往往只侧重于青铜罍的一个方面的探究,而很少有人进行过系统性的论述,本文拟在充分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统计学、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及二重证据法等研究方法,对青铜罍的定名与功用、型式分类、年代推断、墓葬器物组合、地域特征、与小口广肩尊、壶的关系以及起源与消亡等方面的问题做以探讨。
本书是作者的第三本论文集,与前两本论文集性质相同,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及其铭文。共收入论文41篇,主要是作者近四年来的新作。书中既有关于新出青铜器意义价值的探讨,也有结合其他青铜器,对某一类、某一地区、某一国族、某一时段的青铜器做综合研究的文章。并通过对青铜器形制、纹饰、铭文的多方面研究,探索商周历史文化的特点与变迁。 本书可供青铜器、古文字、先秦史方面的研究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读懂中国青铜器》是戴克成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综述。其中可见中国青铜器发展简史,作者对器型的研究,功能的研究,花纹的研究,青铜器演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青铜伪器的概况等等。 全书图文并茂,图片器物绝大部分均为海外收藏,因此它既可以作为中国青铜器研究收藏的入门教材,读者也可以从中欣赏到海外藏中国青铜的精华。
本书是李夏廷先生和著名考古摄影艺术家梁子明先生共同编著《侯马陶范艺术》之后,完成的又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晋国青铜器艺术的专著。在书中,作者把晋国青铜艺术放在中国青铜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勾画了晋国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并从横的方面,分出神化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和图像人物类,概括了各时期不同类别的特征,每类都选择大量由他亲手画出的图像作为典型代表予以介绍;最后并作出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就全书的架构而言,为了使读者对岭南青铜文化考古工作有一简明的了解,章先将岭南地区青铜器发现历史和研究情况作些简介;第二章文字较多,内容放在对岭南出土青铜器作类型学研究上,并对各种器物的来源、年代、与其他文化关系等方面作些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书重点,为了编排出符合实际的岭南青铜文化的年代序列,第三章首先做清理相关障碍工作,对岭南青铜文化肇始时间问题、米字纹陶类型遗存的年代年代问题、与广州汉墓年代的对应关系问题、夔纹陶类型遗存断代等问题作分析;第四章则在分析岭南各青铜墓葬文化面貌及年代的基础上,整理出文化发展年代序列表,顺带谈谈造成以往遗存断代有误的几点原因;又基于岭南青铜文化的研究与岭南先秦秦汉历史研究密不可分,因此第五章和第六章的论述围绕岭南青铜文化的族属、所反映的社会
该书对存世的5454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花大力气运用考古学方法将零散的数据系统化,以断代分期为先导,确立了明确的时空框架,使立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选题涉及层面多,讨论了相应时间段中铭文的字形字体、语法及商代的族氏、职官、诸妇、诸子的金文称谓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族氏关系、方国地理等问题,有综述,有辨析,其中不乏独到的新见,如中商器铭的甄别、复合族氏之宗氏与支族的辨识、诸妇称谓中父族与夫族名号的区分,以及商代金文的语言学研究等,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研究水平与思辨能力。此书是对商代金文综合研究上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成功尝试,是部全面总结并推进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的高质量学术专著。
本书主要为中国早期铜镜的资料性著作,共收录齐家文化、夏商周等绵延1500年之古代早期铜镜,共约125面;同时,附有数篇研究性论文。本书采用图文混排,一镜一面的方式编排,简明扼要,填补了研究早期铜镜之空白。
中国古代铜镜源远流长,上起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下讫明清,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史相始终。铜镜是青铜器中自成体系的一个门类,与威严神秘的商彝周鼎相比,小巧玲珑、纹饰绚丽的铜镜更显出礼教衰弛和崇尚人间享乐的世风嬗递,散发着温馨的生活气息。青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日用品,同时也是精美的工艺品。其制作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造型变化繁多,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本书主要为中国早期铜镜的资料性著作,共收录齐家文化、夏商周等绵延1500年之古代早期铜镜,共约125面;同时,附有数篇研究性论文。本书采用图文混排,一镜一面的方式编排,简明扼要,填补了研究早期铜镜之空白。
本书主要为中国早期铜镜的资料性著作,共收录齐家文化、夏商周等绵延1500年之古代早期铜镜,共约125面;同时,附有数篇研究性论文。本书采用图文混排,一镜一面的方式编排,简明扼要,填补了研究早期铜镜之空白。
白银与银器的产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它体现了人类财富保存、观赏、陈列、生活实用等多重价值;它又成为赋税、奖励、供奉、赠送、施舍、悬赏等的实现方式;甚至成为争夺、抢掠、贿赂、赌博的对象。人类社会的政治、科技、经济、文化乃至军事活动都因它而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区及各个民族,对白银都十分珍视,同样对白银制成的银器十分珍视。数千年来各国能工巧匠大显身手,制作生产出多姿多彩的银器,并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银器制作,至唐,其精美程度达到。那时拜占庭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银器传入中国,从此中西银器制作和银器文化交流绵延不断……
这部十分厚重的回忆录,是胡风的战友们和学生们至诚追忆与深切怀念的结晶,它将是审视、研究胡风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它展现了作为一位为理想而不惜献出一切的“精神界的战士”,胡风是如何在“无物之阵”中进行艰难而惨烈的战斗的—胡风的悲剧性命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而是一代赤诚的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这部回忆文集恢复了那段历史的本来面目,字里行间凝结着酸痛的血泪和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