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兰教授于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一日仓猝去世,公子复年同志遵从故宫博物院之决定整理遗稿,分门别类,以便出版。现选择四十五篇,编为一册,名曰《唐兰先生金文论集》,以飨读者,非唐兰先生金文著述之全集也。 先生忙于中国古代文化史迹的论述,闻所撰论文甚富,惜余多未见,不久即永别矣。余颇欲撰先生年谱,许多材料找不到,大约皆先生二十五岁至三十岁事,故迟未着笔,当俟遗书或全集出版之时为之。 本集凡收文四十五篇,乃选集,亦有非专论金文者,社会既有此需要亦可过而存之,以应时需,诚胜事也。先生开始考释金文在三十年代,初极认真,曾自谓以孙诒让为榜样,检查成绩,实过之而无不及。晚年涉猎既广,注目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诸问题,各有撰述,遂不专心于金文,所论不免有随文敷衍之嫌者。然先生毕生精心之作,则非他人所
这里所说的装饰品仅限于人体身上戴的、挂的、套的、插的、坠的以及在衣服上穿缀的等等,总之是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不是指一般性的装饰品,比如房屋里的或作摆设的装饰品就不包括在内。日本人叫做装身具可能更确切一些。人类天生有爱美之心,所以从很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一两万年)起,就开始用美丽的贝珠等挂在颈上或戴在头上。其中有些除了觉得美丽以外,还可能有护身符的意义。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装饰品的种类、材质和加工技术不断有所发展,装饰品的功能也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传统,这使得装饰品的研究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而为广大公众所关注。
这部专著,是朱彦民博士所承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1998年度青年项目的最终结项成果。对商民族的渊源、迁徙与发展的研究,牵涉到中华民族早期历史源流、中华文明的形成、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及其模式等一系列史学界关注的学术课题,所以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本书对于古史学界颇为重视而又研究得很薄弱的商民族早期历史,从起源、迁徙、发展三个方面作了迄今所见最为系统而细致的研究,所论必定会成为今后凡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学者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同时论著中表现出来的对历史文献、古文字与考古资料的非常自然的融合、利用,在研究中所采用的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都是治先秦史学时尤应提倡的。
《莹质神工光耀阳羡:宜兴民间收藏铜镜精品集》指出宜兴是中国著名的陶都,“宜兴窑”是中国著名的古瓷窑,目前已发现春秋至清代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晋小窑墩遗址、唐涧众窑遗址、唐宋真武殿窑群、宋筱王村窑群、明前墅龙窑、清前进窑遗址等窑址组成。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厚的历史遗产,阳羡文化与吴越楚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浑厚的阳羡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