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从书法史学和书法艺术审美的角度对隋唐墓志进行审视,把墓志书迹置于书法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作为隋唐书法史的专题,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开展研究,从而确定墓志书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隋唐书法的历史面貌,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深化对书法史的研究。通过挖掘墓志书迹遗产,宏扬传统的书法艺术。我们对五千余方隋唐墓志书迹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分类筛选,从中选择了隋唐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墓志书迹二百余方分别加以介绍与赏评,理出墓志书迹的发展脉络,探寻其发展轨迹。为避免陷入简单赏评的肤浅层面,在考察中把墓志书迹置于隋唐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与整个唐代书法的历史相联系,把左右时代书风的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结合起来,在相互比照中探讨墓志书迹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墓志书迹的书
本书是“中华文物览胜”丛书的本,既是一部有关碑林的图录,收录的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有名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又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配有通俗易懂、极富趣味性的文物介绍和讲读,为大家讲解碑林珍品的来龙去脉和重要价值。这既是落实总书记“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的讲话精神,也是对陕西文物精华的集中宣传和展示。
本书收录石刻的时限,起自秦代,截至新中国成立之前(1949年),石刻的范围,包括孟子故里的孟子林墓、孟子祠庙、孟府、孟母林墓、孟母三迁处、子思书院、子思祠、万章墓等处的现存石刻,以及历史上曾存而现已亡佚,但仍可查到旧拓、刊于文献的石刻。留存于孟庙、孟府与孟子无关的石刻,亦收录其中,列入附录。
《大足石刻保护》是对建国后50多年间大足石刻保护工作系统、全面的总结和提炼。总结、整理大足石刻保护工作,不仅是建立一份科学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也为未来大足石刻更加深入、科学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另外,大足石刻保护工作的部分成果效果显著,对我国石质文物保护工作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大足石刻是西南地区唐宋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代表着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辉煌。大足石刻摩崖造像以保存完整、艺术风格独具特色、造像内容丰富,融佛教道义、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及时风时俗等于一体而闻名于世。199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分显示了大足石刻的价值和魅力,受到了国人和世界的认同和关注。
《神话在人间:大足石窟艺术及其文化阐释》主要内容包括:儒、道、佛文化与艺术:信仰的升华;包容多元文化的艺术宝库:大足石窟;大足石窟艺术雕镂的机缘:世俗的渗透等。
《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做了三项工作:一、制作了石刻文摹片;二、制作了石刻文编码字符集;三、阐述了作者对甘桑石刻文的初步研究结论。作者的这三项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是真正的原创。书中关于石刻文的章法(上下左右)、摹片、字符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书中关于甘桑石刻文性质的初步结论,可以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