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写历史的人很多,这样写历史的人很少! 2004年夏天,一部名为《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的历史作品突然问世,因其从人性角度和史料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鲜活与真实面目,一时洛阳纸贵,海内风行。作者李亚平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作家,被誉为“黄仁宇之后最会讲历史的人文学者”。 此后,备受好评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之“大明王朝纪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相继推出,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从“人”的视角诠释将相,通过入木三分的精彩剖析,全新解读历史巨变与政治迷局,用轻松有趣的独特方式讲出了历史的真相,使人豁然开朗又难以释怀。 2015年夏天,《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推出全新修订典藏版,除经典名篇“岳飞必须死”,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卧榻情结,司马光王安石的疯狂权斗,宋徽宗浪漫之下的穷奢
《风阳明皇陵建制与石刎艺术》(作者阚绪杭)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明皇陵专著,《风阳明皇陵建制与石刎艺术》文字共分四章十节,十八幅插图和一百七十六幅彩色图版。将零星繁杂的史料进行归纳,以文物遗存为依据,对明皇陵的兴建与建筑规模,守卫祭祀,特别是皇陵碑和石像生群的石刻艺术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以此提高明皇陵的文化遗产价值,供初涉者对这座明代皇家陵墓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深化弘扬博大精深的明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传承开拓明皇陵人文旅游产业,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寓教于乐的休闲旅游生活。 可供研究明代历史、石刻工艺美术史、历代帝王陵墓、文化旅游服务等学科参考。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本书作者曾久居西安碑林,耳濡目染,以二十余年不懈调查与研究之功力,独辟蹊径,精心集结碑林著名碑石凡九通,运用历史学、考古学、金石碑帖学、艺术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历史线条为经,流变经历与书法艺术及历史价值为纬,阐幽发微,纵横论述,对所选碑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其中绝大部分资料系首次公布,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全书视野开阔,文图并茂,立论严谨,开合有序。在注重严格学术研究风范之同时,又大胆融入纪实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元笔调,既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又不失的可读性,系目前致力于此项研究的力作。此书可作为相关学术研究者、影视工作者、文学作家以及高校学生并中外游人等普通社会受众案头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书自一九九二年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遂被多方引用,并且有多处在未经授权情况下将本书制作为电子版,在网络上及其它途经出售使用,严重侵害出版方及著者权宜。同时初版由于著者水平、拓本漫漶等因素,存在不少,毛远明先生等已有专文指正。现距初版已有十六年之久,读者多方求购。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再版,著者对原书重加厘定。但限于条件,仍可能存在谬讹之处,请读者多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