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 五山 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 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水平 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路远研究员在中国古代石刻研究领域中勤奋耕耘,创获颇多。全书有关碑刻研究的论文,上至汉魏,下到明清,不仅对相关的金石文献资料、文物现存状况和历代拓本流传一一进行梳理,而且对前人的观点勇于剖析,从实证出发逐一辨析,得出一系列令人信服的新见,以还史实的真相。本书研究的碑刻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碑刻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郎官石柱》、《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等,许多金石学家曾进行过多方面的考证和研究,路远研究员运用二重证据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全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客观研究和当代学术研究的视角,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展现了新一代碑林学人在传承千年碑林、迈步当今学术研究领域的种种努力和情怀。我们相信,随着此书的出版,对于宣传碑林文化、加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与思考的沉淀。书稿将汉画像石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之中,用考察的方法,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历史生成、发现、工艺、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考释,尤其对陕北汉画像石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展开了细致深入的分类解读,对汉画像石研究与收藏大有裨益。
《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以大量新出土石刻文献为新材料的基础,与传世文献互证,从士族文学研究的角度,考察南北朝门阀士族到唐代科举家族这一历史转型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学家族,主要是透过以墓志为主的石刻文献探讨这些文学家族传承千年的家风、学风与文风,进而揭示唐代文学生态的多面向。
《神话在人间:大足石窟艺术及其文化阐释》主要内容包括:儒、道、佛文化与艺术:信仰的升华;包容多元文化的艺术宝库:大足石窟;大足石窟艺术雕镂的机缘:世俗的渗透等。
屈原既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本书既论述了屈原光辉的文学业绩,又着重从政治观、天道观、人生观、审美观、爱国思想等方面,分析了屈原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更以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论证了他在传统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为给屈原作出历史定位,较详细地分析了屈原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其思想分析则较多与先秦诸子的学说作对比,从同异中发现屈原思想的时代共性和独特内涵。二千多年来,研究屈原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一些问题异说纷纭,迄无定论。本书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真伪等问题,多用介绍众说并加分析的方法,避免勉强作出结论,目的是为读者提供较丰富的参考资料,以便进一步开展研究。
一、本书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文物局合作编集。 二、本书是从陕西境内现存近20000种碑石中精选出具有珍贵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书法价值的碑石281种编集而成,充分展示了陕西碑石的精华所在。 三、本书依照碑石刊刻时间先后为序进行排列。无确切纪年者,排于各朝代之末。 四、本书辑录碑石,包括图版和说明两部分。图版采用碑石拓本制作。说明包括:碑石名称(简题)、刊刻年代、出土时间、出土地点(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准)、现藏单位、拓片收藏单位、碑石形制、尺寸、纹饰、行数、字数、志盖内容、撰者、书者、刻工姓名,以及简单的内容提要及评价。
《印学研究》第七辑“印外求印专辑”,通过对明清以来篆刻创作演进过程的考察,分析了前期“印中求印”与后期“印外求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印从书出”、“印外求印”艺术理念的特质及其在篆刻艺术发展中的意义,对钤印陶文、甲骨文、泉币、碑版、非篆书等文字入印进行了个案探讨与发掘,对金石学影响下的篆刻特征进行了梳理与评说,拓展了“印外求印”模式下的创作空间。此外,本辑还编发了一组古玺印、钤印陶文考释,篆刻辨伪,印人考证文章,尤其对战国私印中的复姓问题进行了深刻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共收论文22篇,并选録了当代名家书画篆刻作品12件。
一、本书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文物局合作编集。 二、本书是从陕西境内现存近20000种碑石中精选出具有珍贵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书法价值的碑石281种编集而成,充分展示了陕西碑石的精华所在。 三、本书依照碑石刊刻时间先后为序进行排列。无确切纪年者,排于各朝代之末。 四、本书辑录碑石,包括图版和说明两部分。图版采用碑石拓本制作。说明包括:碑石名称(简题)、刊刻年代、出土时间、出土地点(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准)、现藏单位、拓片收藏单位、碑石形制、尺寸、纹饰、行数、字数、志盖内容、撰者、书者、刻工姓名,以及简单的内容提要及评价。
本书从图腾文化、神话传说到儒、佛、道三教文化,从自然山水到茶文化,从民俗到文学艺术,从书院到理学文化,从历史事件到旅游文化,等等,都有详细的考证和阐释。而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的,则是摩崖石刻。 本书作者的研究,不是抽象的图解化的概念论述,而是根据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情景化的分析解读,既有感性形象,又有理论深度,读之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同时又能深入其内,体会其中的文化意蕴及学术价值。
屈原既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本书既论述了屈原光辉的文学业绩,又着重从政治观、天道观、人生观、审美观、爱国思想等方面,分析了屈原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更以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论证了他在传统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为给屈原作出历史定位,较详细地分析了屈原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其思想分析则较多与先秦诸子的学说作对比,从同异中发现屈原思想的时代共性和独特内涵。二千多年来,研究屈原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一些问题异说纷纭,迄无定论。本书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真伪等问题,多用介绍众说并加分析的方法,避免勉强作出结论,目的是为读者提供较丰富的参考资料,以便进一步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