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刻文化丰富,蕴含了大量信息。其中寺庙碑刻又是 突出的地方,尤其是关林、白马寺等历史名胜,历代修缮不 ,这些修整、捐助过程被以碑刻形式详细加以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经济生活状况,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洛阳卷即汇集了洛阳各地的寺庙碑刻,以拓片、释文形式,全面而详尽,拓片清晰,释文质量较高,有很强的出版价值。本书为洛阳卷二,有碑刻两百余块儿拓片释文对开,核查方便,有助于使用,是推动地方文化研究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地域文化研究普及化有 大帮助。小八开印刷,精装,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
一、《世说新语会评》以现存最早的宋绍兴八年(1138)广川董弅刻本为底本,校以明嘉靖十四年(1535)袁襞嘉趣堂刻本,在保留宋本原貌的基础上,对存在讹误的字句稍作改订,原文中有明显错误者加圆括符(),改正及增补者加方括符[],校语则以脚注出之。二、刘孝标注文引援详确,向与正文参行,今一仍其旧,同样以影宋本为底本,与袁本对校,俾使读者尽窥宋本全豹。标点符号及校语例同正文。三、本书自历代《世说新语》评点本、补本、续仿本,及笔记、目录、序跋、论著等文献中辑录《世说新语》评点数千条,二十余万言,总评置于正文之前,条评放诸各条之后。如对正文或注文加以评点,则在正文或注文之后以。标示,说明。前文字有评点;如对整条加以评点,则在此条之后以。标示;同一位置如有多家评点则不再重复标明,读者可参酌。四、本书
《早期中国文明:江汉文化与荆楚文明》既是概略介绍荆楚考古研究成果和早期文明的基本读本,又是取得较多创见的学术著作。
武山石窟造像艺术,以建造于北周时期的拉稍寺“大佛像”为基点展开。它是当地建造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古摩崖石刻艺术。据记载,拉稍寺大佛像的开凿与修建,带动了武山地区其它他窟寺的兴建与发展。其发展演变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山石窟造像遗迹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拉梢寺摩崖造像群、千佛洞摩崖造像群、水帘洞石窟敷泥彩绘、显圣池摩崖壁画、木梯寺石窟彩塑艺术等。这些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气势雄宏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真迹,是古代艺术匠师们个性和智慧的集中展现。《武山石窟造像艺术》主要从美术鉴赏的角度,对部分石窟造像群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论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西安碑林数千藏石中,甚至在中国现存数以万计的古代碑刻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国际知名度、被中外学者研究得最多的一块碑。由一块古碑,衍生出了一门历久不衰的国际性的学问,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