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壁画历史悠久,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可上溯到五千年多前。古代墓葬壁画是中国壁画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深藏地下的绘画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过往时代的真实历史面貌,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许多空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河北省历年来出土的古代墓室壁画精品图录,汇集了自汉代至金代的墓葬壁画,其中包括的安平和望都汉墓、磁县北朝陵墓、曲阳五代墓、宣化辽墓和柿庄金墓等多处墓葬壁画。这些壁画全面地反映了河北古代墓室壁画的详尽面貌和发展演化轨迹,本书特精选了108幅精美图片,配合精辟的文字论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本书附有英文简介。
桂林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著称于世。宋人王正功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直白地表述了桂林山水天下的理念。其实,唐代文学家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吟唱则更为形象及丰满,更能传达桂林山水的神韵及真谛。 《甑皮岩遗址研究》一书,该书汇集了当时学术界在甑皮岩遗址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 桂林甑皮岩是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书为该遗址的发掘报告,汇集了1973~2001年考古发掘的资料,系多学科合作的结晶。本书的出版对研究稻作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手工艺、原始畜牧业等均有重大意义。
双庙墓地于1991~1992年进行发掘,共清理战国秦汉墓葬241座,可分为十期十四段,时间跨度从战国中期至东汉中期。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坑墓、带墓道竖穴土坑墓、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小砖券墓、竖穴墓道洞室墓、组合墓道土坑墓。出土遗物约3100件,其中钱币约1951枚,依质地有陶、铜、铁、铅、琉璃、玉、玛瑙、石、骨、蚌器等。这批材料对于了解这一地区的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丧葬制度及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地区的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丧葬制度及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有十分 积极的意义。
《独仓山与南王山:土墩墓发掘报告》全面介绍了在浙江省德清县独仓山与南王山两地点发掘的11座土墩的资料。土墩内墓葬均属商周时期,墓葬形制包括平地堆土掩埋型、石床型、石框型及石室土墩等,基本涵盖了浙江地区已经发现的各种类型的土墩墓。《独仓山与南王山:土墩墓发掘报告》在墓葬分期的基础上,对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及主要出土遗物如原始瓷和印纹硬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土墩墓中的防水防潮及葬制、葬俗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独仓山与南王山:土墩墓发掘报告》可供从事商周考古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使用。
本报告介绍了2005年发掘的纸白墓地、七里桥墓地及历年在周原遗址范围内抢救性清理的秦汉、隋唐时期的墓葬资料。报告按照秦、西汉、东汉、隋唐时代差异系统介绍了墓葬位置、数量、墓向、形制、葬具、葬式及出土器物等信息,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墓葬年代及分期。周原秦汉、隋唐时期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对探讨秦汉时期京畿周围地区普通民众丧葬习俗及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而且还有助于了解周原地区商 周以后的聚落形态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