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叡是北齐贵族,于东魏、北齐之世颇具影响。娄叡墓位于太原市南郊,1979~1981年发掘,出土各类文物870余件,其中200余平方米的彩绘墓室壁画,是我国北朝考古的重大收获。本书通过对娄叡墓的研究与介绍,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北朝贵族文化的独特风貌。
《中国石窟》丛书由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编成,共17卷,每卷发表图版192~300幅,论文2~5篇,并有图版说明、大事年表和实测图,还发表各石窟群的内容总录。全书依次为:《敦煌莫高窟》5卷,《巩县石窟寺》1卷,《克孜尔石窟》3卷,《库木吐石窟》1卷,《永靖炳灵寺》1卷,《天水麦积山》1卷,《龙门石窟》2卷,《云冈石窟》2卷,《安西榆林窟》1卷。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在中国起自十六国时期,延续至明清,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尤以北朝、隋、唐、宋、元各代更为盛行。无数艺术匠师们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展开)中国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国平凡社合作出版的大型彩色系列图书。A4版精装,由中日两国学者夏鼐、宿白、金维诺和长广敏雄、冈崎敬、东山健吾等组成编辑委员会,各有关文物考古单位负责编辑,两国学者分工撰写论文,从1980年12月
阳陵是汉代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的陵墓。依托汉阳陵、依靠丰富的出土文物建成了汉阳陵博物馆,晏新志编撰的《汉阳陵(精)》就是博物馆精选藏品和阳陵遗址的一本综合性图录,有着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全书彩印,配以丰富的珍贵的精美图片,以飨读者。
本书是荆门左冢三座楚墓的发掘报告,本书对三座楚墓的发掘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向读者展示了三座楚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的情况,其中包括具有重要价值的书有,有大量文字的漆棋局以及一些带有铭文的铜,是研究先秦考古、先秦历史和楚文化的重要资料。
关于当阳峪窑的制瓷历史,不少学者的论文都有涉及。从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当阳峪窑制瓷兴盛期是北宋晚期至金代,元末衰落,始烧期推测在唐末五代。在英国、瑞典、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博物馆均收藏有当阳峪窑瓷器,过去一般都归入河北磁县磁州窑。我相信,通过与当阳峪窑址考古出土器物的整理和对比,将会把二者区分得更加清楚。
《五代吴越国康陵》以绪论、墓葬结构、出土文物、采集遗物、讨论和认识等篇章揭示了位于杭州市玲珑街道祥里村上界头自然村的吴越国第二世国王钱元瓘夫人马氏墓(康陵)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客观地记述了康陵发现与发掘、墓葬结构和造像彩绘特色、随葬文物的形与色并进而研究了钱氏家族墓的分期、王室丧葬礼仪制度、天文星象图、秘色瓷、玉器等问题。
《山西永乐宫迁建亲临纪实》内容简介: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现代石窟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仍远远赶不上环境的因素给文物造成的损坏,需要强调,就现存状况蒐集尽可能详备的资料,发表出来,流传下去,供后人观摩、研究,也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此,我先后编辑了《古阳洞》、《莲花洞》 (8开,科学出版社,l998、1999年)和《龙门石窟——皇甫公(1609)窟》(16开,外文出版社,2010年)三本“记录性图录”,龙门以外的则有《偃师水泉石窟》(16开,文物出版社,2006年)。这些书让远离现场的读者犹如身在洞窟,可以完整地浏览、仔细地观看。 这次的8开本《宾阳洞:龙门石窟04、140、159窟》,仍循旧例,以既有的成果《龙门石窟总录》、《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为依托,请日本京都的摄影家山崎兼慈先生专诚为本书拍摄图版照片,龙门石窟研究院高俊苹先生担任英译,大连外
南丰白舍窑是江西省境内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的青白瓷窑场,饶家山窑址是其中的一处窑业堆积。1998年10月至1999年1月为配合江西省南昌至厦门一级公路的开工建设,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丰县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一直断断续续,至今才得以完成。本报告在整理过程中,紧紧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原理,对发掘所出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根据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器物演变的规律进行了分期断代,为全面了解该窑址的时代背景、工艺特点、产品特征、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为读者了解历史上曾盛况空前的南丰白舍窑提供一个窗口,为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材料。
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考古队由刘呆运任领队,具体发掘工作由李明主持。参加发掘的有刘占龙、卫超、葛林、王立鹏和靳振斌。壁画的保护和揭取工作由王啸啸全程负责,段卫对壁画进行了原大临摹,翟建峰和刘军幸绘制了壁画的比例图,张明惠对壁画和出土文物进行了细致拍摄,工地现场照片由李明拍摄。 发掘过程中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潼关县文物旅游局在安全保卫和各方关系协调方面对发掘工作给予了支持,特别感谢潼关县文物稽查队马驰和潼关县博物馆高新宏的大力协助。 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的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报告第56号)(精)》资料整理工作中,刘呆运组织人员对出土文物进行了精心清理和修复,刘占龙和靳振斌制作了石棺的拓片,段卫对石棺线刻画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