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的舍利瘗埋制度,时代包括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元明几个时期。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在充分掌握 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资料,对古代舍利瘗埋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舍利的种类、传入和向外传播问题;同时根据考古资料,对塔基地宫的出现及其演变、与墓葬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各时期舍利容器的组合方式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许多具体问题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
石窟寺最早出现在古印度,佛像最早于贵霜王朝的政治中心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谷地)诞生。佛教石窟造像之风的东渐,大约首先是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波及关陇,五世纪因云冈石窟的开凿,达到鼎盛,进而流布中华。云冈石窟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一改葱岭以东昔日佛窟的石刻、泥塑、壁画三位一体的模式,直接比照古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筑,在东方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全石雕性质的佛教石窟群;同时,广泛吸收中外造像艺术精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从而,对华夏佛教石窟的推广、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17世纪起两百年间,欧洲人使用图像来描绘中国,无论是现场的素描或是根据文字的描述产生的想象,这蝗图像长期主宰了西方人脑海中的中国形象,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文字。尽管如此。由于中西图像文化的差异,一般中同人对此领域相当陌生,研究甚少,遑论珍贵原件的收藏。秦风西洋版画馆立志展开关于中国主题的西洋版画的原件收藏,呈现高品质的原件出版,并期望开此领域研究之先河。
1974~1996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郑州商城的外侧清理发掘了三个商代前期晚段的青铜器窖藏坑,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商王室青铜重器。这批青铜器的出土,为探讨郑州商城的兴废和商前期都城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对了解商前期的王室礼制、青铜铸造工艺及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首次将这三个窖藏坑的资料统一发表,在收集原有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发表出土器物的线图、拓本和照片,详细介绍出土物的形制特点。书中附有的大量原始拓本、精美图版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书后还附有青铜器的有关报告和出土动物骨骼鉴定报告。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所收文章,是我在1977年至1992年间完成的,是我的早期著作。时间虽过去十三年,但书中的不少基本观点,已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是可以立足的。例如,关于“妇好”姓氏问题,文章指出,“妇好”非“子”姓,“妇好”乃“子方”之女;关于殷人姓氏问题,文章指出,殷人非“子”姓,而是“妃”姓。殷人姓氏问题,在1991年出土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中,再次得到了证实,已成定案。”关于殷代金文中的“亚”形问题,文章指出“亚”是一种武职官名,担任这一职官的通常是诸侯。尽管目前学界对“亚”字仍有不同的看法,但对铭文族徽中的“亚”形,认为是代表武职官名,渐成共识。再如铭文族徽中的“戈”字,文章指出是代表夏部遣民后裔氏族,这也得到愈来愈多学者的认可。所有这些,都使笔者感到欣慰。
石窟寺最早出现在古印度,佛像最早于贵霜王朝的政治中心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谷地)诞生。佛教石窟造像之风的东渐,大约首先是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波及关陇,五世纪因云冈石窟的开凿,达到鼎盛,进而流布中华。云冈石窟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一改葱岭以东昔日佛窟的石刻、泥塑、壁画三位一体的模式,直接比照古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筑,在东方首次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全石雕性质的佛教石窟群;同时,广泛吸收中外造像艺术精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从而,对华夏佛教石窟的推广、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