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塔现存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发展历史绵长1600余年,展现了甘肃地域文化神奇而特殊的魅力。《甘肃古塔研究》在收集甘肃古塔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为概论,主要探讨甘肃古塔的现存状况、发展脉络、功用价值;第二部分以时代为序,分六个单元收录165处古塔和塔址的基本资料;第三部分附录甘南藏区80处较有代表性藏传佛教寺院及佛塔的资料。
《阳城汤庙》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析城山文化丛书》编委会编,共收录阳城汤庙建筑、碑文、楹联、壁画、雕刻等照片500余幅,汤庙介绍95篇,并按照历史朝代及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力求图文并茂,全面、系统、真实、直观地反映阳城汤庙建筑群的现实状况,为研究商汤文化产生、发展、传承情况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
《上海徐汇历史建筑集锦:梧桐树后的老房子(第2集)》中有大量的建筑物实景和历史镜头,有建筑物风格分析,并夹叙一些历史掌故,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它的问世必将受到建筑界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因为它是历史、文化、艺术的交汇点,而且化为一种风情。认识并发掘徐汇区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去研究,从而保护的近代建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里分建筑是指19世纪末期汉口大量出现的一种供城市居民居住的低层多栋联排式住宅,是满足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房地产经营方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居住形式,是武汉近代住宅史上一种早期的商品化住宅,是西方建筑文化与武汉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武汉历史建筑与城市研究系列丛书:武汉近代里分建筑》主要介绍武汉尤其是汉口在开埠之后里分建筑的发展历程,并对里分建筑的艺术价值、建筑技术、风格特征及建筑细部等加以总结与思考,希望借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河北省文化遗产》旨在系统地介绍河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文并茂。期待广大读者通过这一窗口更多的了解燕赵热土、京畿家园文物的风采,体味文物大省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学术交流,唤起和激发全社会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让我们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更加自觉地爱护、保护文物,促进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收入1958-1960年在西安西北郊(汉长安城南郊)发掘的十四座西汉礼制建筑遗址的资料,同时收入1956-1957年在同一地区发掘的大土门遗址资料。内容分为十章:章绪言,第二章建筑遗址群综述,第三章第三号遗址,第四章号、第二号、第四号至第十一号遗址,第五章第十二号遗址,第凉意是第十三号遗址,第七章第十四号遗址,第八章出土的砖、瓦、瓦当,第九章大土门遗址,第十章结语。这批西汉礼制建筑遗址为古代中国所特有,对中国东汉魏晋以后各代的礼制建筑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建筑学,尤其是中国传统的礼制建筑制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对广大的文物考古工作及古代史研究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近代出于墓葬内的石室,的即宁懋石室和朱鲔石室。其画像石对研究汉魏时期的历史及石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宁懋石室出土不久,即被窃卖至国外,国内现存画像拓本极少,著录图像漫漶不清。朱鲔墓位于山东金乡县城西1.5公里处,旧称石屋,共出土画像石二十四块,现十二块收藏于山东省石刻艺术馆,被定为一级文物。本书在20世纪初沙畹、费慰梅等研究基础上,以发掘报告形式,客观记录了朱鲔石室的规制及画像分布状况。编者试图将墓葬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分析的框架,进而为相关研究者讨论其画像石的礼仪功能、设计意图和观看方式,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对于画像石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姜氏庄园是陕北大财主姜耀祖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投巨资历时16年亲自监修的私宅。庄园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是全国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同时,庄园建筑中砖、木、石三雕艺术十分讲究,体现出较高的建筑科技和历史艺术价值。打开《姜氏庄园》,犹如一轴长长的画卷渐次呈现——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段段翔实的文字,仿佛将人带入陕北文化的广阔境地,从而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遐想。画册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展示着姜氏庄园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魅力,使黄土地上的这颗璀璨的民居瑰宝放射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