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1958-1960年在西安西北郊(汉长安城南郊)发掘的十四座西汉礼制建筑遗址的资料,同时收入1956-1957年在同一地区发掘的大土门遗址资料。内容分为十章:章绪言,第二章建筑遗址群综述,第三章第三号遗址,第四章号、第二号、第四号至第十一号遗址,第五章第十二号遗址,第凉意是第十三号遗址,第七章第十四号遗址,第八章出土的砖、瓦、瓦当,第九章大土门遗址,第十章结语。 这批西汉礼制建筑遗址为古代中国所特有,对中国东汉魏晋以后各代的礼制建筑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建筑学,尤其是中国传统的礼制建筑制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对广大的文物考古工作及古代史研究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
《古迹新知:人文洗礼下的建筑遗产》全书为作者20多年来有关建筑遗产的近30篇文章汇集,既有已发表的论文、演讲稿,也有未发表过的讲课笔记,许多文章饱含着作者的理论思考与激情评论,吉光片羽却影响广泛,被各方所吸纳采用,从而使消逝的古迹成为不灭的记忆,起到了高屋建瓴、启迪学界的作用。《古迹新知:人文洗礼下的建筑遗产》分为古建文脉、运河遗产、文化名楼、城市延续、帝国陵阙、唐代建筑等十个篇章,适合于高等院校师生、历史考古与文物研究以及对建筑遗产关注的读者阅读。
在故宫博物院八十多年的岁月裹,有一些积极参与博物院初始创办并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博物院的人士。他们的辛劳,他们的业绩,他们的造诣,使他们也成为人所共仰的[国宝]。单士元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单士元先生一九0七年十二月出生于北京,自幼家贫,矢志于学。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逊帝溥仪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清点清官物品,单先生当了一名书记,参与到当时的文物点查工作中。一九二五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单先生赓续供职在院,先后在文献馆、图书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故宫博物院建设和新中国文博事业中。一九五六年,单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二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一九八四年任故宫博物院顾问。
本书是清代张鉴所著纪事本末体西夏史。《西夏纪事本末》卷首二卷,正文三十六卷,卷首下《西夏堡寨》有从《范文正公文集》中辑出《西夏地形图》、《陕西五路之图》。详述西夏从建国到覆亡的历史。
《河北省文化遗产》旨在系统地介绍河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文并茂。期待广大读者通过这一窗口更多的了解燕赵热土、京畿家园文物的风采,体味文物大省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学术交流,唤起和激发全社会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让我们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更加自觉地爱护、保护文物,促进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阳城汤庙》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析城山文化丛书》编委会编,共收录阳城汤庙建筑、碑文、楹联、壁画、雕刻等照片500余幅,汤庙介绍95篇,并按照历史朝代及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力求图文并茂,全面、系统、真实、直观地反映阳城汤庙建筑群的现实状况,为研究商汤文化产生、发展、传承情况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
收录福建古建筑中以祭祀和纪念孔子、从事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文庙与书院类建筑遗存。全书选取39 个建筑点,其中文庙 24 个,书院 15 个,是孔子与朱子两大圣人其思想流脉在福建传播,福建兴文重教、文风昌盛的最直观历史见证。书中以“建筑说明+散文随笔+图片”的形式,从建筑专业与通俗普及两种角度描述文庙与书院的建筑历史背景、建筑形制格局与历代演变情形,全面呈现出古代福建各地教育兴盛与文脉流衍的情形,也由此可以寻绎儒学与闽学思想传播的轨迹及对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的深刻影响。
《东南亚文化发展史》内容简介:在世界文化史的著作中,如果说有什么地区的文化史还很少有较全面、系统的介绍的话,那么其中一个地区就是东南亚。稍稍浏览一下国内外出版的世界文化史著作,大部分根本就没有东南亚的内容;少数有一些,也是语焉不详。即使是专门的世界艺术史、美术史之类的著作,东南亚方面的内容,或付诸阙如,或寥寥数页。是东南亚没有文化吗?显然不是。我国的东南亚史学者陈序经先生指出:“在东南亚不只有文化,而且有过很高的文化,不只有历史,而且有很长的历史。”①这是熟悉东南亚文化和历史的学者的内行话。这样的见识
傅芸子(1902-?)满族,北京人,原名宝坤,字韫之,别号餐英、竹醉生,戏曲理论家傅惜华之兄。自幼酷爱国学,博识旧京名物掌故,早年在“燕京华文学校”图书馆任职,又为《京报》记者,曾主编《北京画报》和《国剧画报》并与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等发起成立“北平国剧学会”,作品散见于天津《国闻周报》《益世报》和在北京出版的日文汉学杂志《文字同盟》等。1932年赴日任京都帝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讲中国语言文学,在此期间,考察日本皇家宝库正仓院,遍访公私各家藏书,撰就代表作《正仓院考古记》和《白川集》,并为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十年代初回国执教北京大学文学院,同时任职北京图书馆。抗战胜利后协助溥心主编北平《新生报》副刊《故都文物》,又与其兄傅惜华合作主编《华北日报》副刊《俗文学》主要著作还
在故宫博物院八十多年的岁月裹,有一些积极参与博物院初始创办并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博物院的人士。他们的辛劳,他们的业绩,他们的造诣,使他们也成为人所共仰的[国宝]。单士元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单士元先生一九0七年十二月出生于北京,自幼家贫,矢志于学。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逊帝溥仪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清点清官物品,单先生当了一名书记,参与到当时的文物点查工作中。一九二五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单先生赓续供职在院,先后在文献馆、图书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故宫博物院建设和新中国文博事业中。一九五六年,单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二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一九八四年任故宫博物院顾问。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汇中饭店、沙逊大楼到怡和洋行大楼、东方汇理大楼、英国领事馆等所有外滩的著名建筑。并穿插叙述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使人感受到上海昔日的浮华岁月,尤其是上海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傅芸子(1902-?)满族,北京人,原名宝坤,字韫之,别号餐英、竹醉生,戏曲理论家傅惜华之兄。自幼酷爱国学,博识旧京名物掌故,早年在“燕京华文学校”图书馆任职,又为《京报》记者,曾主编《北京画报》和《国剧画报》并与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等发起成立“北平国剧学会”,作品散见于天津《国闻周报》《益世报》和在北京出版的日文汉学杂志《文字同盟》等。1932年赴日任京都帝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讲中国语言文学,在此期间,考察日本皇家宝库正仓院,遍访公私各家藏书,撰就代表作《正仓院考古记》和《白川集》,并为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十年代初回国执教北京大学文学院,同时任职北京图书馆。抗战胜利后协助溥心主编北平《新生报》副刊《故都文物》,又与其兄傅惜华合作主编《华北日报》副刊《俗文学》主要著作还
在故宫博物院八十多年的岁月裹,有一些积极参与博物院初始创办并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博物院的人士。他们的辛劳,他们的业绩,他们的造诣,使他们也成为人所共仰的[国宝]。单士元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单士元先生一九0七年十二月出生于北京,自幼家贫,矢志于学。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逊帝溥仪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清点清官物品,单先生当了一名书记,参与到当时的文物点查工作中。一九二五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单先生赓续供职在院,先后在文献馆、图书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故宫博物院建设和新中国文博事业中。一九五六年,单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二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一九八四年任故宫博物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