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福建古建筑中以祭祀和纪念孔子、从事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文庙与书院类建筑遗存。全书选取39 个建筑点,其中文庙 24 个,书院 15 个,是孔子与朱子两大圣人其思想流脉在福建传播,福建兴文重教、文风昌盛的最直观历史见证。书中以“建筑说明+散文随笔+图片”的形式,从建筑专业与通俗普及两种角度描述文庙与书院的建筑历史背景、建筑形制格局与历代演变情形,全面呈现出古代福建各地教育兴盛与文脉流衍的情形,也由此可以寻绎儒学与闽学思想传播的轨迹及对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的深刻影响。
中国考古学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却与历史学渐行渐远。脱离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学术界对考古学的旨趣与方法缺少“了解之同情”。 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面对学界的纷争与迷茫,孙庆伟著的《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强调在历史语境下开展考古学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将考古材料提升为史料,旗帜鲜明地论证了夏代的信史地位,从而为考古学重建古史确立了一个典型个案。
傅芸子(1902-?)满族,北京人,原名宝坤,字韫之,别号餐英、竹醉生,戏曲理论家傅惜华之兄。自幼酷爱国学,博识旧京名物掌故,早年在“燕京华文学校”图书馆任职,又为《京报》记者,曾主编《北京画报》和《国剧画报》并与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等发起成立“北平国剧学会”,作品散见于天津《国闻周报》《益世报》和在北京出版的日文汉学杂志《文字同盟》等。1932年赴日任京都帝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讲中国语言文学,在此期间,考察日本皇家宝库正仓院,遍访公私各家藏书,撰就代表作《正仓院考古记》和《白川集》,并为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十年代初回国执教北京大学文学院,同时任职北京图书馆。抗战胜利后协助溥心主编北平《新生报》副刊《故都文物》,又与其兄傅惜华合作主编《华北日报》副刊《俗文学》主要著作还
《劬堂学记》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入1958-1960年在西安西北郊(汉长安城南郊)发掘的十四座西汉礼制建筑遗址的资料,同时收入1956-1957年在同一地区发掘的大土门遗址资料。内容分为十章:章绪言,第二章建筑遗址群综述,第三章第三号遗址,第四章号、第二号、第四号至第十一号遗址,第五章第十二号遗址,第凉意是第十三号遗址,第七章第十四号遗址,第八章出土的砖、瓦、瓦当,第九章大土门遗址,第十章结语。 这批西汉礼制建筑遗址为古代中国所特有,对中国东汉魏晋以后各代的礼制建筑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建筑学,尤其是中国传统的礼制建筑制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对广大的文物考古工作及古代史研究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清代张鉴所著纪事本末体西夏史。《西夏纪事本末》卷首二卷,正文三十六卷,卷首下《西夏堡寨》有从《范文正公文集》中辑出《西夏地形图》、《陕西五路之图》。详述西夏从建国到覆亡的历史。
在故宫博物院八十多年的岁月裹,有一些积极参与博物院初始创办并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博物院的人士。他们的辛劳,他们的业绩,他们的造诣,使他们也成为人所共仰的[国宝]。单士元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单士元先生一九0七年十二月出生于北京,自幼家贫,矢志于学。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逊帝溥仪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清点清官物品,单先生当了一名书记,参与到当时的文物点查工作中。一九二五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单先生赓续供职在院,先后在文献馆、图书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故宫博物院建设和新中国文博事业中。一九五六年,单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二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一九八四年任故宫博物院顾问。
《阳城汤庙》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析城山文化丛书》编委会编,共收录阳城汤庙建筑、碑文、楹联、壁画、雕刻等照片500余幅,汤庙介绍95篇,并按照历史朝代及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力求图文并茂,全面、系统、真实、直观地反映阳城汤庙建筑群的现实状况,为研究商汤文化产生、发展、传承情况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
在故宫博物院八十多年的岁月裹,有一些积极参与博物院初始创办并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博物院的人士。他们的辛劳,他们的业绩,他们的造诣,使他们也成为人所共仰的[国宝]。单士元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单士元先生一九0七年十二月出生于北京,自幼家贫,矢志于学。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逊帝溥仪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清点清官物品,单先生当了一名书记,参与到当时的文物点查工作中。一九二五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单先生赓续供职在院,先后在文献馆、图书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故宫博物院建设和新中国文博事业中。一九五六年,单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二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一九八四年任故宫博物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