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本书是在财政部“濒危馆藏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对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馆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示范修复我国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馆藏壁画,结合壁画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壁画的揭取方法,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馆藏壁画的影响,提出馆藏壁画保存环境控制指标,建立了系统的馆藏壁画保护技术规范。 本书可供文物博物馆单位从事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和博物馆从事壁画保护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文物保护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一部研究贵州岩画的专著,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的岩画。除了对岩画本身作了细致的描述之外,还对这些岩画分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作出了描述。并运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贵州岩画中的图象以及一些符号进行了识别、考证和阐释。本书还将贵州岩画同邻省的岩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对贵州岩画的年代断定和族属断定也作了一些推测。贵州岩画是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文化遗迹,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是对这个文化遗迹进行资料性的抢救工作。
本书是一部研究贵州岩画的专著,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的岩画。除了对岩画本身作了细致的描述之外,还对这些岩画分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作出了描述。并运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贵州岩画中的图象以及一些符号进行了识别、考证和阐释。本书还将贵州岩画同邻省的岩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对贵州岩画的年代断定和族属断定也作了一些推测。贵州岩画是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文化遗迹,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是对这个文化遗迹进行资料性的抢救工作。
《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所收文章,是著者萧立广、谭士俊十几年前学习研读盖山林先生《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的一些散乱的随笔,将这些文章整理修改,编辑成此书。书中所研究的岩画承载了大量的达茂草原及其周边地区文明的内涵,对于弘扬草原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轨迹:中国美术考古研究》收录了作者汤池教授50多年来从事美术考古、美术史研究及教学所撰写的学术论文近50篇,约30万字。内容主要涉及史前美术、先秦时期绘画和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及辽代墓室壁画,以及古代佛教造像等。这些著述考论翔实,观点严谨鲜明,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和首肯。其中又以史前彩陶及人像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墓室壁画、美术考古与美术史教学等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富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本书可供美术史、文物考古、古代文化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美术史、历史文化、文博考古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中国的壁画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岩画艺术。佛教的传入,给我国壁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寺庙,石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如敦煌莫高窟、榆林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以及云冈、龙门石窟等等。到了唐代,壁画达到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任何朝代无法比拟的。宋代,由于文人画始兴,画壁一事、已不为文人画家们所看重。此后的明清两代,中国的壁画艺术就逐渐呈现了衰落的趋势。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大美术院校创建起了壁画专业,培养出了一批从事现代壁画创作的人才,完成了一批内容和形式都符合新时代的壁画作品,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壁画艺术复兴的序幕。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高嵩所著的《大麦地岩画(夏朝档案)》大麦地岩画,真的是夏朝的文字吗?它记录了怎样的史实?翻开《大麦地岩画(夏朝档案)》。浏览四千年前那段烽烟岁月……历史的风霜侵凌了岩画几千年,它带着沙漠漆和石藓来到了我们面前。
sgnnh将在对壁画墓进行分区分期研究后,对照墙进行了分区和分期的专题研究,从微观的角度以探讨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把握其时代特征,以期能够更深入准确地把握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特点。
岩画始于史前,是人类造型艺术的滥觞,开创了原始艺术的先河。岩画反映了远古以来的经历和成长,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真实记录和连续性的历史篇章。宁夏有着丰富的岩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国岩画发祥地之一,在世界岩画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说起宁夏岩画就不能不提到李祥石。李祥石是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自20世纪60年代末个发现贺兰口岩画至今,在岩画的世界里,李祥石留下了一串串真实而执著的足印,从岩画爱好者成为专家,凭着对岩画的挚爱,默默奉献,锲而不舍,在探索中他找到了人生的支点。
本书是一部研究贵州岩画的专著,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的岩画。除了对岩画本身作了细致的描述之外,还对这些岩画分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出了描述。并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贵州岩画中的图像以及一些符号进行识别、考证和阐释。本书还将贵州岩画同邻省的岩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对贵州岩画的年代断定和族属断定也作了一些推测。贵州岩画是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文化遗迹,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是对这个文化遗迹进行资料性的抢救工作。
关于汉代墓室的画像石,在文献记载里很早就出现了,但汉画像石的研究成为一门学问,却是后来的事。清代到民国期间,陆续有所甘肃和研究,但还是开始阶段,真正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是建国以后的事。从建国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方面是各地的画像石不断出现,为数众多,有的地区还成立了画像石博物馆;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汉画学会,不少专家先后出版了较前更有尝试的研究性著作,形成了一支有相当规模的专家队伍。而且还带动了中青年一辈的汉画研究爱好者,相继以汉画研究为自己的志趣,这是十分的现象。本书收录的汉画像石,多未发表过,有些题材在以往的汉画像石中,也较为少见,这对人们认识和研究汉代社会又多提供些新的资料。在树图释的叙述上,学者冯其庸先生谆郭教诲说,不要干巴巴的就图论事,要让人们看完此书后
美术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仅将丰富的考古成果和深厚的美术史积淀互相渗透而寻找到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也吸收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而运用于学科的建设之中。本书为“美术考古学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美术考古学线索,谱系形成的发掘,绘画风格的生态观,艺术社会学分析等内容。
《美术考古一世纪》的读者不是考古学的专家,它的对象只是想学习考古学的学生,特别是对于古代美术有兴趣与爱好的一般的读者。
《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所收文章,是著者萧立广、谭士俊十几年前学习研读盖山林先生《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的一些散乱的随笔,将这些文章整理修改,编辑成此书。书中所研究的岩画承载了大量的达茂草原及其周边地区文明的内涵,对于弘扬草原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所收文章,是著者萧立广、谭士俊十几年前学习研读盖山林先生《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的一些散乱的随笔,将这些文章整理修改,编辑成此书。书中所研究的岩画承载了大量的达茂草原及其周边地区文明的内涵,对于弘扬草原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美术考古一世纪》的读者不是考古学的专家,它的对象只是想学习考古学的学生,特别是对于古代美术有兴趣与爱好的一般的读者。
本书作者张乃翥,潜心研究龙门石窟佛教艺术20余年;书中主要分为北魏与唐代两部分,从造像的题材内容、风格与雕刻技法等方面,研究龙门佛教美术与当代社会、政治、艺术审美的关联,精辟剖析龙门佛教造像的民族化过程。书中收录250余幅精美彩图,文字解说巨细靡遗,仿佛带领我们亲临龙门,品赏中国佛教美术的精华。佛教自西而东传入中国,带来了的文化冲击;在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融会激荡之时,佛教美术的创作也变化出瑰丽多彩的风姿样貌,撼动着人们的视觉与心灵。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伊水两岸,其造像碑刻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魏崇信佛教,因而开始了此地佛教造像的艺术工程,历各代而于唐代达到,至明代中叶始告湮息。经历千余年,造就了2100余座窟龛、70万余尊造像、360D余件题记与碑刻,展现出气势恢弘的人文景观,以及相异于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