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仅将丰富的考古成果和深厚的美术史积淀互相渗透而寻找到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也吸收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而运用于学科的建设之中。本书为“美术考古学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美术考古学线索,谱系形成的发掘,绘画风格的生态观,艺术社会学分析等内容。
本书作者张乃翥,潜心研究龙门石窟佛教艺术20余年;书中主要分为北魏与唐代两部分,从造像的题材内容、风格与雕刻技法等方面,研究龙门佛教美术与当代社会、政治、艺术审美的关联,精辟剖析龙门佛教造像的民族化过程。书中收录250余幅精美彩图,文字解说巨细靡遗,仿佛带领我们亲临龙门,品赏中国佛教美术的精华。佛教自西而东传入中国,带来了的文化冲击;在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融会激荡之时,佛教美术的创作也变化出瑰丽多彩的风姿样貌,撼动着人们的视觉与心灵。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伊水两岸,其造像碑刻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魏崇信佛教,因而开始了此地佛教造像的艺术工程,历各代而于唐代达到,至明代中叶始告湮息。经历千余年,造就了2100余座窟龛、70万余尊造像、360D余件题记与碑刻,展现出气势恢弘的人文景观,以及相异于
本书是一部研究贵州岩画的专著,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的岩画。除了对岩画本身作了细致的描述之外,还对这些岩画分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出了描述。并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贵州岩画中的图像以及一些符号进行识别、考证和阐释。本书还将贵州岩画同邻省的岩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对贵州岩画的年代断定和族属断定也作了一些推测。贵州岩画是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文化遗迹,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是对这个文化遗迹进行资料性的抢救工作。
中国的壁画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岩画艺术。佛教的传入,给我国壁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寺庙,石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如敦煌莫高窟、榆林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以及云冈、龙门石窟等等。到了唐代,壁画达到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任何朝代无法比拟的。宋代,由于文人画始兴,画壁一事、已不为文人画家们所看重。此后的明清两代,中国的壁画艺术就逐渐呈现了衰落的趋势。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大美术院校创建起了壁画专业,培养出了一批从事现代壁画创作的人才,完成了一批内容和形式都符合新时代的壁画作品,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壁画艺术复兴的序幕。
《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所收文章,是著者萧立广、谭士俊十几年前学习研读盖山林先生《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的一些散乱的随笔,将这些文章整理修改,编辑成此书。书中所研究的岩画承载了大量的达茂草原及其周边地区文明的内涵,对于弘扬草原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是以图文并茂的图典形式,展现中国绘画艺术各个门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体例有别于一般的艺术史或图录、画集,图随文走,更见形象便捷。 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久远历史和丰富品类。时代上溯到萌发绘画的上古时期,下至晚清民国初年,上下七千年。品类包括已呈绘画图案、图像因素的石器时代彩陶和史前岩画、商周两代的青铜器,已具绘画本义的战国和西汉帛画、先秦漆器,已属独立画种的秦汉墓室壁画、两汉画像砖和木板画、魏晋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画,以及自六朝后涌现的各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这些品类组成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并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本书按时序分章编排,然各章并非简单地按朝代组合,而是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分阶段来归纳,各章标题也尽量突出此阶段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