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肇始于隋开皇六年,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爆出较为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编著的《正定隆兴寺壁画(精)》中精选了隆兴寺摩尼殿内壁画约280幅,较为详细地展示了其恢弘的气势和精湛的绘画艺术,是研究中国壁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唐卡是藏语的译音,原意是指各种质地的卷轴画,它色泽亮丽,流光溢彩,具有鲜明的藏族艺术特色,是西藏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艺术历史悠久,据西藏传说,早在佛教传人西藏的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就已出现,现存最早的唐卡是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的画作,但15世纪前的存世品数量很少,存世数量最多的是17、18世纪的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上千幅唐卡,是清代皇家的藏品,王家鹏主编的《故宫唐卡图典》汇聚了18世纪西藏与内地画师创作的一批珍贵作品。这批唐卡艺术精华,集中代表了西藏唐卡艺术在内地传播发展的面貌。
论述20世纪中国美术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对从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科学田野考古起,到20世纪晚期的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经,不同专题资料为纬,巧妙交织,作了翔实的梳理与论述,填补了过去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误读,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借鉴价值,是美术史研究的一部信史和入门的重要参考书。400多幅彩色图像,图文对照,可读性强。
在这批墓葬中最引人注目。尽管都被盗扰,但壁画保存基本完好,并且特点十分突出。就其空间分布来看,东平县境内以往也曾多次发现过汉代壁画墓,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科学的记录和保护,因之也没有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山东境内汉代画像石墓多有发现,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汉代壁画墓以往1953年发现的梁山县后银山东汉壁画墓和1986年发现的济南市青龙山东汉晚期画像石壁画墓二例,并且保存状况欠佳。东平后屯壁画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资料的同时,使得东平作为汉代壁画墓的一个重要分布区域得到确认。东平地处鲁西南地区,如果将东平后屯壁画墓和其邻近的梁山后银山壁画墓以及江苏徐州黄陇山壁画墓、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安徽亳州董园村壁画墓等联系起来看,鲁西南一带及其邻近地区,应当是汉代壁画墓的一个重要
论述20世纪中国美术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对从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科学田野考古起,到20世纪晚期的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经,不同专题资料为纬,巧妙交织,作了翔实的梳理与论述,填补了过去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误读,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借鉴价值,是美术史研究的一部信史和入门的重要参考书。400多幅彩色图像,图文对照,可读性强。
清人瞿中溶花费十年左右的时间,“荟萃平昔所记”,著成《汉武梁祠画像考》。瞿氏并另摘录四十图别为一卷,“以为考古者之助”(瞿中溶《武梁祠画像考序》)。是书首录东汉武梁祠堂石室中碑刻画像拓本,计得四十三石,每石刻有数图,有的并旁刻题词,内容为上古三皇五帝以来各种号说、历史人物故事及祥瑞图等,皆极古朴精美。后载容庚《汉武梁祠画像考释》,对画像之起源,旧拓本的流传,武梁祠原石的发现,武氏碑与武梁祠画像的关系,石室的形制,武梁祠画像所载的故事,及其在美木上所占的位置,和武梁祠画像的印行等,均作了考释和叙述。此书“于图中事实考之甚详”(刘承干《武梁祠画像考序》),是研究东汉历史与石刻艺术的重要史料。
此书为大圣遗音,相当精典。 这是一本精美的中国古典造型艺术图录。书中图片取自各博物馆庋藏的珍品和近数十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时间涵盖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其简洁优美的文字由兼具专业知识和公众眼光的知名作家陈平原、扬之水、郑岩和孟晖执笔,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和新鲜敏锐的艺术感觉将给予读者诸多启发。是一本融知识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礼品书。
山西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其間寺廟道觀内分佈的歷代彩塑,更是造座寶庫内耀眼的明珠。從唐宋至明清的山西彩塑精品,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彩塑的發展歷程。此書的作者為山西古代建築保護與維修領域内的著名專家。他們長期潜心收集和研究山西古代彩塑,掌握了大量寶貴的圖文資料。此書精選了山西各地唐宋以來近七十座寺觀建築内的彩塑圖片二百七十四幅,并配有彩塑源流、建築現狀、塑像分佈和藝術鑒賞的專文三十余萬字,圖文并茂,頗具資料、學術和收藏價值,堪稱研究山西古代彩塑的重要圖集。
《广元石窟艺术》收集了广元地区皇泽寺,干佛崖,观音岩,苍溪阳岳寺,剑阁鹤鸣山,剑阁环梁子的造像图126幅。广元石窟造像兴起于6世纪初的北魏晚期到九时期中页衰落,持续三百五十年左右。《广元石窟艺术》分北朝晚期;隋至唐初贞观时期;高宗、武周、中宗、睿宗时期;玄武开元,天宝时期;中唐时期五个时期进行阐述。该书内容丰富,装帧精美,适合研究者和爱好者收藏,据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