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积累的国家,古旧书籍的数量也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书逐渐散佚,难于搜求。有些书则日益珍稀,而不能为一般人所经眼,致使货藏于地而未能流通。这一矛盾,久已为关心古旧图书的延续和传统文化的传递的有识之士所担忧。不久以前,国家有关方面有鉴于此,曾斥巨资,设“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专项,责成国家图书馆承办,对人们仰望而不可见的珍稀图书进行重新制作,效果甚佳。这样,既能减少珍稀图书的使用率,保存和保护珍稀图书的原本,免受损伤;又能让各地读者民众有机会就近欣赏珍稀图书的面貌和内容,一举两得,实是一项有功文化的善举。因而引起我更多的思考,如果有更多的收藏者和出版者,能有组织地重新出版一些为更广泛读者群所喜爱的古旧图书,岂不更好? 我曾思考这一问题,并策划仿效“中华再
这本文集是继《中国古兵器论丛》和《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出版以后,作者的第三本考古学论文集。文集所收文章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的是有关古代兵器考古的文章,其中《中国古代的甲胄》、《战车和车战》、《骑兵和甲骑具装》三篇曾收入《中国古兵器论丛》,因距该书出版已逾二十年,所以这次收录时作了必要的修改,并调整了部分插图。同时收录了以后写成的《中国古代甲胄续论》、《战车与车战二论》、《骑兵和甲骑具装二论》三篇。《汉代兵器综论》和《汉代兵器二论》则是依据考古学资料对古代兵器断代研究的尝试。《中国古代马具装铠对海东的影》,是探讨中国古代兵器对东邻诸国的影响。下篇收录的是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文章,同时也收入了研讨中国南北朝时期与东邻百济文化交往的《百济定林寺遗址初论》。文集最后,编入《夏
这本文集是继《中国古兵器论丛》和《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出版以后,作者的第三本考古学论文集。文集所收文章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的是有关古代兵器考古的文章,其中《中国古代的甲胄》、《战车和车战》、《骑兵和甲骑具装》三篇曾收入《中国古兵器论丛》,因距该书出版已逾二十年,所以这次收录时作了必要的修改,并调整了部分插图。同时收录了以后写成的《中国古代甲胄续论》、《战车与车战二论》、《骑兵和甲骑具装二论》三篇。《汉代兵器综论》和《汉代兵器二论》则是依据考古学资料对古代兵器断代研究的尝试。《中国古代马具装铠对海东的影》,是探讨中国古代兵器对东邻诸国的影响。下篇收录的是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文章,同时也收入了研讨中国南北朝时期与东邻百济文化交往的《百济定林寺遗址初论》。文集最后,编入《夏
高嵩所著的《大麦地岩画(夏朝档案)》大麦地岩画,真的是夏朝的文字吗?它记录了怎样的史实?翻开《大麦地岩画(夏朝档案)》。浏览四千年前那段烽烟岁月……历史的风霜侵凌了岩画几千年,它带着沙漠漆和石藓来到了我们面前。
本书是以图文并茂的图典形式,展现中国绘画艺术各个门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体例有别于一般的艺术史或图录、画集,图随文走,更见形象便捷。 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久远历史和丰富品类。时代上溯到萌发绘画的上古时期,下至晚清民国初年,上下七千年。品类包括已呈绘画图案、图像因素的石器时代彩陶和史前岩画、商周两代的青铜器,已具绘画本义的战国和西汉帛画、先秦漆器,已属独立画种的秦汉墓室壁画、两汉画像砖和木板画、魏晋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画,以及自六朝后涌现的各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这些品类组成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并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本书按时序分章编排,然各章并非简单地按朝代组合,而是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分阶段来归纳,各章标题也尽量突出此阶段主体
本论文的题目是《汉代墓室壁画研究》,研究对象是两汉时期的基室壁画。“壁画”一词,广义来说泛指以任何工具和技法绘制于建筑物墙壁面上的画像,狭义来说专指以笔和墨及各色颜料之类绘画于建筑物墙壁面上的画像。中国考古学对“壁画”的研究,主要采其狭义的解释。汉代墓室内的墨笔彩绘画像,与画像石、画像砖、石棺画以及其它器物表面的画像等,各有相当数量的遗存,各有定名,也各自成为独立的研究门类。本论文是对汉代墓室壁画的考古学综合研究。研究方法是对中国各地出土的数十座汉代壁画墓标本进行收集、分类、排列、整理、比较、分析,探讨从西汉到东汉时期,壁画墓及墓室壁画的发展状况,重点研究墓室壁画在汉代丧葬文化中的功能与意义。
高嵩所著的《大麦地岩画(夏朝档案)》大麦地岩画,真的是夏朝的文字吗?它记录了怎样的史实?翻开《大麦地岩画(夏朝档案)》。浏览四千年前那段烽烟岁月……历史的风霜侵凌了岩画几千年,它带着沙漠漆和石藓来到了我们面前。
《石开题古》作者叶辉搜集各种古物拓片数十件,其中有瓦当、汉画像石、北魏佛造像等。这些拓片都是近十几年间新拓的。拓片留有大片的空白,其意就是留待题字的,而民国及清以前的拓片大多不留空白,即使留,也留不了大的空白。拓片上题字比较盛行的是晚清以后直至现在。前人题字除了对物件作必要的简介,多数内容都是考证及借物咏怀之类的文字,加上书写的艺术,自然有屡读不厌的魅力。今人也流行在上面题字,因受博物馆展件的启示,其内容庶几成了物件的说明书,既有意思又没有意思。
《石开题古》作者叶辉搜集各种古物拓片数十件,其中有瓦当、汉画像石、北魏佛造像等。这些拓片都是近十几年间新拓的。拓片留有大片的空白,其意就是留待题字的,而民国及清以前的拓片大多不留空白,即使留,也留不了大的空白。拓片上题字比较盛行的是晚清以后直至现在。前人题字除了对物件作必要的简介,多数内容都是考证及借物咏怀之类的文字,加上书写的艺术,自然有屡读不厌的魅力。今人也流行在上面题字,因受博物馆展件的启示,其内容庶几成了物件的说明书,既有意思又没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