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即释迦牟尼佛的人格形象,是何时、何地,在怎样的背景下得到创造和表现的?早期佛像是如何被接受,并得到发展和传播的?这些问题是印度美术史,甚至是佛教史上的重大问题。 本书鉴于秣菟罗佛像在佛教造像历史中的重要性,围绕秣菟罗佛像起源和初期造像的有关记载、遗品的风格特征,对秣菟罗佛像起源说,佛像在秣菟罗地区接受的历史原因,以及秣菟罗佛像介于犍陀罗和阿马拉瓦蒂两大流派的同时发展中向笈多样式的演进和向中亚、中国等地的逐步推进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
墓葬美术是传统中国历时最久、植根最深的一个礼仪美术传统,无论是时间的持续还是地域的伸延,都在世界美术史上无出其右。它也是考古信息最为丰富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系统,包涵了建筑、器物、绘画、雕塑、装饰、葬具、铭刻书法以及对身体的处理。《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所收论文从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入手,既有宏观观察,也有个案分析,展现出多元的解释方法,显示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广阔的研究前景。《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由巫鸿和郑岩主编。
《丝绸之路流散国宝:克孜尔石窟壁画》主要内容包括:克孜尔石窟谷西区外景;供养人像;八王分舍利图;舍利塔;立佛像等。
宝山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葬。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墓室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周壁及顶砖雕、影作仿木构件,弯隆顶。石房长方形,建于墓室正中,以雕琢精细的整块石板组装而成,四壁及顶磨光作画,地面铺石板。两座墓中的壁画更是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的宝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艳丽、写实与夸张于一体。壁画中描绘的契丹人物,笔法简练,追求真实。画面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具有时代风貌,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不仅尽可能地还原了此座重要墓葬的建筑形式、壁画和随葬品,更是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扩展对宝山墓研究的内涵和范
巩县石窟背倚邙岭,面对洛水,古称“溪雾岩云”之“幽栖胜地”。现存五个洞窟、一个千佛龛、三尊摩崖大佛、7700余尊佛像、180余篇造像题记,与云冈、龙门合称“拓跋魏三窟”,皆为北魏帝室以国家之力开凿的皇家石窟,且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在石窟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本书为介绍该石窟的图集。
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东方大国——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伟大叫做“”的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这场的确是“”的大革命,是主席亲自领导和发动的。没有人怀疑他老人家完全是出于“反修防修”的善良愿望和纯正动机,也没有人怀疑那些响应伟大号召起来造反的红卫兵是多么真诚和多么热情。但是把这一场革命放在公正无私的审判官——历史面前加以裁决,却已经有了结论。这就是中共中央于1981年6月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场所谓“革命”一开始,就把中国投入到一片混乱和荒诞之中,好像把中国一下拖回到最愚蠢、最荒唐、最野蛮、最黑暗的封建王朝时代里去了,一切法纪秩序和道德规范荡然无存,一切公认的
这本文集是继《中国古兵器论丛》和《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出版以后,作者的第三本考古学论文集。文集所收文章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的是有关古代兵器考古的文章,其中《中国古代的甲胄》、《战车和车战》、《骑兵和甲骑具装》三篇曾收入《中国古兵器论丛》,因距该书出版已逾二十年,所以这次收录时作了必要的修改,并调整了部分插图。同时收录了以后写成的《中国古代甲胄续论》、《战车与车战二论》、《骑兵和甲骑具装二论》三篇。《汉代兵器综论》和《汉代兵器二论》则是依据考古学资料对古代兵器断代研究的尝试。《中国古代马具装铠对海东的影》,是探讨中国古代兵器对东邻诸国的影响。下篇收录的是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文章,同时也收入了研讨中国南北朝时期与东邻百济文化交往的《百济定林寺遗址初论》。文集最后,编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