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窑瓷(套装上下册)》首次提出“早期越窑”与“越窑”这一全新概念,并根据研究成果提炼后把“早期越窑”分为成熟、发展、繁荣、停滞、衰落等几个历史时期;“越窑”篇经深入研究,也提炼归纳为复苏、发展、鼎盛、衰落几个历史时期。上述这些分期都是深入研究的成果,有其独到的见解,非常难得,过去还没有这样深入的研究,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于“早期越窑”与“越窑”发展的原因,该书也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除了宁波港的发展外,另一个促使窑业发展的原因,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开通,促进了文化、贸易的发展与交融。西方胡人在“早期越窑”制品中的大量出现,说明了宁波、绍兴这些地方早已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热土,其影响已深入到制瓷领域了。 《中国越窑瓷(套装上下册)》总结了从东晋到隋代三个多世纪早期
《陶器生产、聚落形态与社会变迁: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垣曲盆地》共包括八章:分别有,绪论,社公进化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垣曲盆地的聚落形态和社会复杂化的发展,古城东关仰韶早期:部落社会的陶器生的,古城东关庙沟二期:酋邦社会里的陶器生产,古城南关二里头和二里岗期:国家社会了陶器生产以及结语。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之一册,时间跨度从商至五代,详细介绍了这段时期精品瓷器226件,全面分析了中国瓷器自产生到逐渐成熟的历程,及其与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关联。后论文三篇,分别对长沙窑、越窑和定窑展开深入研究。
越窑是中国古代的青瓷窑系,代表了自汉魏六朝到唐五代北宋时期中国瓷器的工艺水平。越窑瓷墓志既是独具特色的越窑产品,也是中国古代墓志的特殊形态。这本《越窑瓷墓志》由厉祖浩编著,作者分析研究了瓷墓志的造型和装饰特征、使用的地域范围、年代分布、志主的身份地位、与越窑瓷业生产的密切关系等相关问题,尤其是对瓷墓志所载有关窑业制度的重要资料作了细致考证,勾勒出唐代“贡窑”和五代吴越“瓷窑务”的基本轮廓和部分细节,揭示了越窑中心产地上林湖窑场的重要地位。本书收录唐宋时期的越窑瓷墓志共九十四件,系作者经过三年多的深入调查所得,大部分为公开发表,是研究越窑青瓷发展、古代墓志形态变化和地方历史文化、风俗变迁的基础资料。由于瓷墓志的文字是用尖细的硬质工具直接在瓷坯上划写,再上釉入窑烧成,所以这些墓
从20世纪50年代,经各地考古学家、文物工作者,特别是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几代人的努力,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窑址终被发现,使数百年来关于汝窑研究的历史悬案得以了结。经过六次考古发掘(最后一次于2000年6~12月),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开挖探方19个,揭露面积500余平方米,出窑炉15座、作坊2座、澄泥池1个、澄滤池2个、陶瓮10个、大口缸4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和水井1眼,获得多组重要的地层关系资料和一批典型的天青釉御用汝瓷片及窑具实物,终于揭开了宋代汝窑的神秘面纱。 本书对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残瓷进行修复还原,为汝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另外对汝窑的原料、窑具、模具、残片、煅烧工艺、对后来官窑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详细介绍。本书图文并茂,是研究汝窑的著作。
本书是河南新密新砦遗址1999~2014年度出土陶器的精品之作,所选标本共312件。全书简要介绍了新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过程,公布了该遗址、二、三期的典型陶器,便于读者把握新砦遗址出土陶器的分期、特征及制作工艺等,以利更鲜明揭示新砦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彰显新砦遗址的连续发展过程。由于新砦遗址2002~2010年的发掘报告正在整理当中,2013、2014年的发掘报告尚待整理,此书可以看做是新砦遗址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