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外销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这一文化特色产物,结合国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考古发现、私人收藏和专业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中国外销瓷器的发展历史,以精良的编排、深入浅出的文字,力求让读者轻松读懂瓷器文化历史,同时了解瓷器作为中国的 国器 ,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向世界所传达的中国文化、所弘扬的中国精神、所传播的中国价值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世界
本书即是笔者多年倾心搜集并对其研究的结果。本书的特点是:①以实物底款介绍明清历代帝皇纪年的瓷款。②介绍明清瓷器堂名款,尤其是对清康熙年间的堂名瓷款作较详细的介绍。因该年段是堂名瓷款的鼎盛期,各种瓷款出现最多。③介绍青花瓷器上的花押款。④对每件瓷片的底径、底足高给出数据,以便读者了解不同年代不同的底足特征。同时还对每件瓷片简要短评。因不同年代的瓷器具不同的时代特征,往往在器物底足的厚薄、尺寸及足边的收口等细处有明显的反映,这些都能为当今鉴定、断代提供有效依据。⑤精美的实物图片。笔者把200多件实物青花瓷款底,用高精度电子扫描、调色、彩印,组成一本与原实物极为接近、极具真实感的鉴赏手册,供青花瓷研究者和收藏者参考,在鉴定时就可供对比之用。
《青花的世纪:元青花与元代的历史、艺术、考古》主要内容包括:乾元精粹幽蓝神采、——走近元青花、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的艺术特色、元青花与伊斯兰文化、元代青花瓷器与元代戏曲、最后的辉煌——落马侨型元青花、元青花研究综述、重铸河山一统的洪业、——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等。
《中国洛阳三彩》是中国陶瓷文化悠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技术、审美等文化理念的结晶。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演进促使——彩艺术不断地升华。每个时期的——彩艺术品,既有对前人的传承,又展示出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美学风貌。
中国古陶瓷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内涵和艺术价值,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陶瓷科技考古》按照陶瓷科技考古工作开展的顺序,全面、系统地介绍陶瓷科技考古各环节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如陶瓷科技考古的相关概念,古陶瓷相关遗址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古陶瓷组成、结构及性能分析方法,古陶瓷制作工艺研究,古陶瓷修复技术,古陶瓷时空定位等,并对陶瓷科技考古学科发展趋势做了简要展望。 《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陶瓷科技考古》的出版将填补陶瓷科技考古在教材方面的空白,可作为陶瓷科技考古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时对广大科技考古工作者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俑,也即偶人,是中国古代丧葬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在考古发掘中,墓葬出土的俑除了有偶人,即各类人物俑外,还有众多的动物形像,所以,在文物考古工作中,俑不仅是指人俑,有时也包括摹制的各种动物。俑自商代後期开始出现,到清代初年消亡绝迹,延续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各类俑像,数量相当巨大,质地多种多样,有陶、泥、木、银、铜、石、瓷、铅、铁等。造型形像则伴随历史的演进尚不断嬗变扩展,有奴婢俑、仆役俑、侍从俑、武士俑、歌舞伎乐俑、镇墓俑、文吏俑、武官俑、士卒俑、部曲俑、天王俑、力士俑、四神俑、生肖俑、仪仗俑、压胜俑等等,还有鞍马、牛、骆驼、虎、熊、猴、猪、羊、犬、鹗、鸽、鸡、鸭等动物,品类繁多,举不胜举。俑作为一种随葬品,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直接反映着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
在收藏中重温历史,在把玩中聆听文化。 《艺术鉴赏丛书:藏壶史话》将跨度达3000年的不同时期的1200多把造型各异的壶辑于一书,谈鉴定方法、注重图式断代比照,展示出不同时代的人文风物之标志和华夏文明之精深。
本书广泛搜集外沉船资料,对照各类陆地遗址出土的陶瓷器遗存,图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古代陶瓷经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销的历程及阶段特征,揭示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变迁的历史及不同阶段中国在世界海洋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窑址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中国古代外销瓷业生产变迁的脉络,并以个案的形式讨论了以陶瓷贸易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生动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无
本书系全面介绍中国陶瓷古盆,并以宋、元、明、清御窑厂瓷盆为重点的专著。 本书部分,简要介绍中国陶瓷古盆的艺术特点、风格、形式、工艺流程、存世方式,以及鉴别、收藏、陈设与使用等内容;第二至第二十七部分,具体介绍自新石器时代至民国8千余年陶瓷古盆的历史进程、历代陶瓷古盆珍品鉴赏。书中精选了400余幅凸显中国特色、造型精美的古盆图片,每幅图片均附有简明的赏析文字;另外,书中根据内容编排,还插配了一些珍贵的历代陶瓷古盆与盆景的绘画史料,进一步启示陶瓷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欣赏中国陶瓷古盆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