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编著的《中国古玉器图典(精)》是一部图文 并茂的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和鉴赏工具书,有较强的资 料性和实用性。全书分为中国古代玉文化概述、玉料 及产地、制玉工艺、器形与纹饰、仿古玉辨伪与鉴定 和古玉研究主要文献索引等六部分。材料新颖,解释 详尽,内容全面系统,具有性。
《御宝璆琳:清代旧藏玉器》为图录,是颐和园和部分海外私人收藏的清代宫廷玉器,主要以乾隆时期为主,共约100余件。全书分序言、前言、图版、后记几部分。图版分为三部分:慕古之风、文房佳趣、师法造化。所展示的玉器以乾隆玉为主,精美华丽。《御宝璆琳:清代旧藏玉器》能为收藏界和相关研究提供新资料。
本书收集著者发表过的和即将发表的论文33篇,其中关于玉器的论文26篇,关于金银器的论文7篇。这33篇论文主要是依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采用考古学的方法对秦汉玉器、唐代金银器进行论述和研究,以阐明我国古代玉器和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光辉成就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本书附有插图和图版,可供古代玉器和金银器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五千年前,钱塘东北岸、太湖之滨,良渚先民跨过一道时代的分水岭.他们走出了蛮荒,迈进了文明,创造出彪炳千秋的良渚文化,令世界瞩目! 良渚文化玉器为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精髓,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最高峰。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为中国同时期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绝无仅有,特别是其蔚为大观的用玉制度成为见证中国古代礼制形成过程及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实证。 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通过123件(组)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向观众全面展示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与神圣,深度诠释良渚文明博大内涵,使宁波市民能真切感受良渚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相信此次展览必将进一步推动宁波与余杭两地的文化交流。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在关外的发祥之地,在清初即称为“盛京皇宫”。它是除北京故宫之外国内仅存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它自后金天命十年(1625)开始创建,至清崇德二年(1637)基本完成初期宫殿规模。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乾隆十一年至四十八年(1746—1783)又陆续增建了东、西所行宫、盛京太庙和嘉荫堂、文溯阁等西路建筑,构成了现存沈阳故宫古建筑群的总体格局。至今,故宫内尚存古代建筑114座,建筑群区域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1926年,在盛京皇宫遗址的基础上始建博物馆;1961年,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玉意(古董玉器装饰)(精)》编著者宋海洋。古董珠宝,深受人们喜爱,而这种情结要追溯到近200年以前,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欧洲的贵族皇室就喜欢这种既富有装饰性又蕴含历史人文精髓的首饰。那时,这样的珠宝属于定制范畴,具有代表性的Camer就诞生在这期间,到了20世纪初,欧洲的珠宝设计吸收了很多异域文化的元素,中国风也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的设计理念。所以,设计师们创作出超时空的作品。故宫之前出版的《卡地亚珍宝艺术》、《两依藏珍选粹集》书中详尽地介绍过古董珠宝以及属产物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国味道的古董珠宝,从设计上看,在运用了祖先流传之物的同时结合了当今时尚元素,设计的构思极为巧妙。形式上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形态韵味依然是中式的风格。
颐和园是清代修建并遗存至今的皇家园林,也是我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存有清代遗留的陈设收藏文物四万余件, 《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玉器卷1》为《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系列中玉器卷第一卷。颐和园共有玉器藏品六百余件,年代集中在清中期和清晚期两个时期,普遍为清代宫廷玉器,尤其以清中期部分为精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玉器卷1》挑选出精品玉器文物171件,分作1、2两卷形式出版,是对清代宫廷玉器资料的重要披露,同时也是对颐和园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