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史系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议给《中国宗族史》出一个新版,我们很高兴地接受《中国宗族史》问世业已十五年,学术界对宗族史的研究可以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对宗族的属性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对近当代的宗族、宗亲活动,开始突破“封建宗法”、“封建主义复辟”的定性,向多元方向的视角去考察它,因而宗族史研究的面貌大为改观。我们的研讨同样有了新进度。这次增订,主要是将我们的、学术界的新见解反映进来,而且基本上是增写,扩充原来的内容约二三成。此次修订,由浙江版的负责人冯尔康和常建华主持,我们和刘敏教授、阎爱民副教授共同执笔,并由常建华统稿。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器玉器精萃)》内容介绍:西安博物院从西安地区出土的大量金银器、玉器中遴选了131件组精品,举办了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器玉器精品展,展览受到了参观者的普遍欢迎,现将展品和部分虽未展出但是在西安出土的金银器、玉器结晶成册,以飨读者。
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之一。但由于骨器属于有机质,经几千年的侵蚀、氧化,所存较少,完整的器物也就尤为珍贵。 玉器:红山文化最为世人关注的是其发达的玉文化,在距今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精美的玉器被远古先民赋予了更高的社会功能与文明意识。玉所表现出的温润、致密、坚韧、光洁以及美丽的色泽和绮丽的纹理,强烈吸引和震撼着先民,他们凭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怀着真挚而虔诚的心绪,雕琢出不同形状的器物,或佩带于身,或敬献于祖,亦或伺奉于神。 红山文化玉器不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每一件红山玉器都凝聚了红山先民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古玉收藏的要旨,古玉鉴定的真谛!作者积三十余年鉴藏经验一一解析!面对蕴藏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代玉器,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这本《古代玉器鉴定通论》是刘学贤、刘嘉父子从近30年古玉鉴藏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点心得,也是从几十万字的论述中筛选出来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五千年前,钱塘东北岸、太湖之滨,良渚先民跨过一道时代的分水岭.他们走出了蛮荒,迈进了文明,创造出彪炳千秋的良渚文化,令世界瞩目! 良渚文化玉器为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精髓,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峰。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为中国同时期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特别是其蔚为大观的用玉制度成为见证中国古代礼制形成过程及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实证。 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通过123件(组)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向观众全面展示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与神圣,深度诠释良渚文明博大内涵,使宁波市民能真切感受良渚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相信此次展览必将进一步推动宁波与余杭两地的文化交流。
《牛津欧洲史1》分六个部分阐述了中世纪末到近代初期的欧洲史(1350—1650):即中古后期的东欧、国家的兴起、文艺复兴、探险与扩张、宗教改革、冲突中的强国。作者运用大量原始材料,从西方人的视角,全面而客观地阐明了欧洲于14—17世纪间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及其角色与地位,同时也广泛涉及欧洲的王权强化、农奴制解体、对中古教会的反叛、货币经济的增长以及新型文化的勃兴等问题,进而展现了一个地理意义以外的广阔世界下的欧洲,一个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欧洲。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