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收藏的要旨,古玉鉴定的真谛!作者积三十余年鉴藏经验一一解析!面对蕴藏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代玉器,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这本《古代玉器鉴定通论》是刘学贤、刘嘉父子从近30年古玉鉴藏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点心得,也是从几十万字的论述中筛选出来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当我们看到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就会感受到古人律动的脉搏。我们在把玩之中,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真与假的争论。本书不仅对古玉家谱、断代还原有细致独到的讲述,更从入市心态、市场概况等方面对古玉收藏爱好者给予了指导,也给他们指明了收藏投资的方向。
《玉意奢华(古董玉器装饰)(精)》编著者宋海洋。古董珠宝,深受人们喜爱,而这种情结要追溯到近200年以前,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欧洲的贵族皇室就喜欢这种既富有装饰性又蕴含历史人文精髓的首饰。那时,这样的珠宝属于高级定制范畴,具有代表性的Camer就诞生在这期间,到了20世纪初,欧洲的珠宝设计吸收了很多异域文化的元素,中国风也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的设计理念。所以,设计师们创作出超时空的作品。故宫之前出版的《卡地亚珍宝艺术》、《两依藏珍选粹集》书中详尽地介绍过古董珠宝以及附属产物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国味道的古董珠宝,从设计上看,在运用了祖先流传之物的同时结合了当今时尚元素,设计的构思极为巧妙。形式上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形态韵味依然是中式的风格。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这本《陈寅恪评传》最先于1976年在香港出版,当时题为《史家陈寅恪传》,仅七万余字。1984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重印,扩为十五万字。百花洲出的这本是第三次扩写。作者的背景,和这本书在大陆出版之前的出版情况,使得这本书显得比较“客观”,比较中性。本书以春秋笔法对近代闻名遐迩的大史学家陈寅恪……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评介
本书分绪论、上篇、下篇以及结语部分:绪论阐述周代玉器研究史及本书的研究方法;上篇对3800余座两周墓葬中的随葬玉器进行复原与统计;下篇对周代各类服饰、礼瑞以及丧葬用玉进行详尽分析,并对这些玉器的使用制度作了全面考察;结语则对周代用玉制度所体现出的时代、等级、性别和地域特征作了归纳和总结。 本书是对周代玉器及其使用制度的系统研究,可供从事考古、历史、人类学、博物馆学等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五千年前,钱塘东北岸、太湖之滨,良渚先民跨过一道时代的分水岭.他们走出了蛮荒,迈进了文明,创造出彪炳千秋的良渚文化,令世界瞩目! 良渚文化玉器为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精髓,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峰。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为中国同时期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特别是其蔚为大观的用玉制度成为见证中国古代礼制形成过程及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实证。 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通过123件(组)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向观众全面展示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与神圣,深度诠释良渚文明博大内涵,使宁波市民能真切感受良渚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相信此次展览必将进一步推动宁波与余杭两地的文化交流。
北美土墩遗存是古代美洲文化遗存的重要标志之一,土墩考古是北美考古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在东亚地区,也广泛分布着古代的土墩遗存,它们在中国江南地区称之为土墩墓,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一般叫做坟丘墓。东亚地区与北美地区的土墩遗存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内在联系、如何看待这样的相似性现象,是学界关注、值得探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从考古学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评论北美土墩遗存考古及其研究理念的论著问世。书稿约20万字,图片(包括照片、线图等)约140幅,分为6章,作者在以往北美土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并总结北美土墩遗存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点,介绍土墩考古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促进中国古代土墩遗存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土墩遗存与北美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古代土墩遗存之间的
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地球上最孤寂的灵魂之一。 世上并没有一个可以与他分享快乐与痛苦的人,更不存在“可能分享他的野心和梦想的人”。他在世的最后十年,沉迷于并征服了绘画艺术,其心胸满溢所见的自然界的如画风光、从矿工、织工、农夫脸上读到的深邃人性以及日趋成熟的绘画技巧中成就的一切美好,急需一位“愿意了解他到底想说什么或做什么的人”来得到尽情抒发。 于是,一封封激情洋溢的书信,自绘出美好事物的笔端流淌…… 从梵·高给弟弟提奥、父母、妹妹,以及朋友拉帕德、高更、贝尔纳等人的600余幅书简之中,精选了200多封书简,并配有近400幅梵·高原稿,力求展现通信中所表达的艺术思想之全貌。于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梵·高对绘画怀有深切的热忱,对人性、自然和艺术有着最真挚的善良。看过他的油画、素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