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睡虎地秦简和湖南马王堆汉墓简帛、山东临沂银崔山汉简、湖北江陵凤凰山汉简等文字,形象地说明了秦汉之际汉字的隶变过程。其中,风貌多样的马王堆汉墓简帛,最能诠释西汉初年上承秦篆、下开以隶书为主体的古隶和八分之先河的文字隶变过程。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辛追”,是西汉初年代轪侯“利苍”的夫人,下葬的年代大约在汉景帝中元前后,即公元前一五O年左右。该墓出土了三一二支竹简。其内容都是随葬器物的名称和数量记录。这类竹简在古代被称为“遣策”,现在我们称之为随葬器物的清单或清册。这批简的大小尺寸比较一致,每支简长约二七,六厘米,宽约O,七厘米,厚约O,一厘米。每简所书字数不一,基本上是一支简记一类器物的名称和数量,最少的只有两个字,最多的达二五个字。
本书以战国文献《竹书老子》为基础,读字、读句、读章,论述上古文献的思想内涵,对老子思想与孔子、春秋百家的关系,与《道德经》的关系,与儒家的关系,作了适当的论述。是研究东西方社会价值理念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探讨文明发展的普及读物。
一、本書是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選本,年代下限斷至秦统一以前,共收入拓片二百六十六件。二、本書按年代、地域編次,即商代晚期,西周早(武王至昭王》、中(穆王至夷王》、晚《厲王至幽王》期,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則按地域《江淮、齊魯、三晉、關中》分國別排列。三、為方便讀者,對銘文作了釋文。通假字和異體字用括弧注出,缺字用方框表示(能補者于以填入》,不識之字除個別存原篆外,均作隸定,一般古今字及重文、合文不再標明。四、本書採用器銘,除少數公私藏拓外,主要引自下列著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錄遣》《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金文總集》《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考古》等雜誌五、為便于制版,部分拓片作了缩放處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出土文献就是其中的精华。二十世纪下半期至今,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文物考古事业长足进步,出土文献无论在品种、数量,还是内容方面,都呈现陡然剧增的局面。出土文献对于古史(包括古代思想史、政治史等等)的研究的重要性已经日渐为学界所注目。对于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可以说是为广大文史工作者补充提供了除了正史之外的各类资料。本书收录李学勤等学者的论文34篇,其中包括对上博楚简、里耶秦简、悬泉汉简、敦煌文书、新出碑铭的研究,内容丰富,反映了目前学术界对新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
简帛书籍本来是原本的古代文献,其研究与文献学密切结合,是自然的。至于学术史这一学科,历来与简帛学关系较远,这是由于早期发现的简牍多属文书之类,与学术史少相干涉。但在20世纪70年代,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发现以后,由于其内容性质,竟使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互相结合起来,形成学术界的新潮流,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由于新出简帛珍异重要,前所未见,经过大家探讨,发现学术史这一学科中不少久已形成的定论有重新推敲和考虑的必要,这甚至包括若干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于是有些学者提出了“重写学术史”的呼吁,这便不能不说是“兹事体大”了。具体说来,比如由银雀山简引起的兵家源流问题,由马王堆帛书引起的“黄老”道家问题,由睡虎地简引起的法律史问题,由郭店简引起的“思孟学派”问题,由上博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