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是中国文献辨伪学发展目前一个异常活跃的阶段。民国文献辨伪学是一个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但是迄今为止,未见有人真正从“文献辨伪”的角度,解读这个广为人知的“文献辨伪”问题。《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是靠前靠前部系统研究民国文献辨伪问题的专著,是作者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的姊妹篇。本书在全面回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从文献辨伪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究民国学人如何在文献辨伪活动中,贯彻其融合古今、中西的“文化自觉”。本书篇章架构和内容,兼顾了人物与事件、专题与个案、纵向与横向、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作者提出,民国时代的文献辨伪,既非单一纯的文献整理问题,也非单纯的学术思想问题。在思想上是叛逆与救赎之间的博弈,
中国藏西夏文献是指收藏在中国境内的西夏文献,它和俄藏、英藏、日藏西夏文献相对应,是整个西夏文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杜建录首先进行全面的资料调查,摸清中国藏西夏文献家底,包括数量、种类、内容、质地、版本、出土地点、收藏单位;然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甄别、分类与考释;最后在资料搜集、考释、以及个案与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最终成果。《中国藏西夏文献研究》将实地调查与文献考证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文献研究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了中国藏西夏文献的历史文献价值与版本文物价值,解决对中国藏西夏文献只有个别论述,而没有全面研究和整体认识的状况,从而提升了我国在西夏文献收藏与研究中的地位。
包山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包山2号战国大型楚墓,有278枚竹简和一枚竹牍,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三种。本书运用词汇学的基本理论,借助计量的方法,通过传世典籍和其他出土文献的佐证,对包山楚简的词汇分门别类进行细致的阐述和研究,并讨论包山楚简同义词的用法、包山楚简与睡虎地秦简用词的差别以及包山楚简对《汉语大词典》的补充和订正。
全书分为前言、**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先秦两汉的通语与方言、第三章出土文献中所反映的方音系统及其差异、第四章出土文献中方音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第五章出土文献中的声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第六章出土文献中的韵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一)、第七章出土文献中的韵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二)、第八章出土文献中的声韵并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第九章结语,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历史文献考证与历史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应用新的材料,采纳新的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以往传统学术研究的利弊得失,并力图得出自己新的结论。
本书为裘锡圭、刘钊、陈剑等古文字、出土文献领域的学者围绕“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所作的理论阐述与研究实践。共收录20篇文章,部分文章有作者根据新材料和新研究成果所加“编按”。“古典学重建”在大量简帛古书出土后,既成为可能,也实属必需。本书所收文章可谓“古典学重建”的典范之作,既有严密精准的理论界定,又提供了古典学重建的研究范式。精义纷呈,引人入胜。目下,关于“古典学”的讨论和研究颇多,此书可供相关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本书对西周金文中的军事材料作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研究,结合语言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对其作了有益的探索、印证或补充了文献记载,并纠正了一些错误说法。本文对于古文字学及汉语史、西周史、军事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碑的代表作品集中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群,现存碑碣和造像题记多达三千六百,其中北魏造像题记约有二千。巩县石窟寺群造像和题记,与龙门造像几乎同时,其形制及艺术风格,也与龙门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书法家马健中编著的《巩县石窟北朝造像题记六品》考察搜集整理编印造像题记的工作。
本编《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包括中国大陆出版的考古学书目、报刊所刊载考古学论文索引、论文集所载考古学论文索引,以及和香港的考古学书目、报刊和论文集所载考古学论文索引。共计五个部分。后附《引用期刊、报纸、论文集和资料集一览表》。本目录包括书目和报刊资料索引两部分,收中国考古学及有关论著共537种,收文献7000余种。本文献目录所收论著资料的编排,在各种分类项下,也尽可能按内容以类相从,依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文章的排列,大体上全面性论述在前,专题性探讨在后。调查发掘资料的排列,在地区为纲,地区之下再分时代。跨越省区的,置于全国性综述之后。各省区中跨越时代的,置于该省区的总述之后。各省区的不同时代项下,按遗址地点或县市编排。
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故宫档案,被学界称为[20世纪古代文化的发现]。甘肃省被学者誉为[汉简之乡],出土的简牍文献,再现了被岁月湮没了两千多年的秦汉历史,产生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简牍学。
《陈炉耀州瓷精萃》中收录立地坡、上店和陈炉耀州窑金代至民国时期约二百五十件(套)器物,其中除十二件为陈炉陶瓷厂藏品外,其余均为近年来耀州窑博物馆考古挖掘出土或征集的陈炉耀州瓷精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炉三窑场陶瓷烧造的基本面貌,同时集中体现了耀州窑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的科研成果。“耀州窑陈炉窑址考古调查与研究”是国家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重点科研课题项目,《陈炉耀州瓷精萃》即是在该项目成果基础上编辑的。
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藏中国金石拓本,堪称富甲海外,却庋藏库房近百年而罕为人知。《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藏秦汉碑拓撷英》对馆藏金石拓本进行调查。藏品主要由汉学家BertholdLaufer(劳费尔)、DavidC.Graham(葛维汉)在上世纪前半期收集而来。一九六零年代,该馆从李宗侗处购得名碑善本十余种,而它们多数又是清末收藏名家端方的藏品。以端方旧藏为中心,择要介绍馆藏秦汉金石拓本精华,揭示拓本及手书题跋之价值。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希冀引起外学界关注这一宝藏。
根据目前的资料可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和竹简,在反映汉初文字的隶变情况方面代表性。《合阴阳》一共有三二支简,简长为二三厘米左右,简宽为一厘米有余,每支简上的文字有二十余字不等,其内容是对房中养生术具体技巧的描述,属于医简。这批简的简幅较宽,书写时便于发挥书法技艺。这批简的抄手在书法方面本身也有较高的造诣。这组简,从笔画上看,书写者颇能随心所欲地将刚柔不同的笔画揉合在一起。例如其横画,虽也如马王堆一号墓《遣策》上的文字一样,都讲究方起尖收,但在其方起处就往往兼有圆笔或点墨,其用笔就并不太着意于棱角的分明与否。至于其折笔则方圆并重,或一笔弯下,显其圆转流畅,或分笔相连,呈其刚劲遒健。从文字构形上看,其中宫紧凑,四周舒展,左右避让,上下呼应,顾盼有情。特别是其波挑披佛之处,
我们是要研究古代文明。我想这一点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的先人作的重要贡献,也是对整个人类作的贡献。因为我们的古代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就是多,这是一个包袱,但在历史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中国古代文明究竟有什么特点?这不仅仅是优点,也有缺点,这些方面都要通过研究,继承优点,克服缺点。科学的研究态度是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结合起来,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结合起来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就会大为不同。我很高兴地看到,这次研讨会上有许多学者已注意到这个问题,特别是有些学者已经开始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最核心的部分。我想中国古代文明最核心的、最灿烂的是它的学术,特别是哲学部分。如果我们古代没有高度发达的哲学思想,我们的文化又何以立足天地之间?!而
秦汉简帛是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的手写实用文字资料。各地出土的秦汉简帛已经整理出版的有二十多种,这些简帛资料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字或书写方面的错误,有时把字写成另外一个字(称之为讹别字),有时把字写得不成字(称之为讹错字)。该书全面收集并深入分析秦汉简帛中的讹字,展开讹字的专题研究。章是绪论,介绍秦汉简帛及讹字研究的概况,阐述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对二十多种秦汉简帛中的311例讹别字和127例讹错字做细致分析,分别从判定、分类、整体特征、致误原因和心理学阐释等几个方面对讹别字和讹错字做探讨。第四章是综合比较研究。对秦汉简帛讹字面貌的整体呈现和系统探讨,可以充实文字学研究,促成古文字考释,补益字书修纂,校正传世文献。
《简帛(第十一辑)》是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围绕相关的三个层面,一以战国文字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二以简帛为主的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三以简帛资料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秦汉史研究,发表论文和动态、评介、资料性文字。集刊实行严格的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原创性、规范化、国际性,每年出版两辑。
本书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学靠前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共收录研究文章20篇,主要围绕出土文献中的文字考释及相关篇章文义理解及成篇过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