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号称文明古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在种类繁多的出土文献中,简帛文献最为大宗。已发现的简帛,按照内容性质主要分书籍和文书两大类,此外还有书札、历谱、遣策和卜祷记录等。由于内容性质不同,简帛书籍和其他类别在研究的方法途径上也有一些区别,所以有学者主张将它们分开来进行研究。简帛书籍按其年代又可分为战国、秦、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四组,其中战国一组年代最早,学术价值非常高,其文字又多与其他三组有较大差异。而从书写材料看,简和帛根本不同,简也有竹简、木简之别。鉴于战国帛书只有子弹库楚帛书,其发现时代早,数量也少,学者研究比较多;而现在“已发现的战国简均为竹简”,换言之,已发现的战国简帛书籍除了子弹库楚帛书,就都是战国竹书,因此,将战国竹书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是
2005年春天刘凤君教授在济南收藏家手里发现一片有刻划的骨头,他认定上面的刻划是“中国早期文字”;2007年7月刘教授又发现昌乐县收藏的一批骨头,他也认定上面的刻划是“中国早期文字”,开始称"东夷文字",后来称“昌乐骨刻文”。2008年12月出版刘教授编著的本骨刻文书《昌乐骨刻文》。2009年春天以后刘凤君教授又相继发现寿光骨刻文、龙山骨刻文,以及关中骨刻文和赤峰骨刻文等,并将其定名为“骨刻文”,开始编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这本《龙山骨刻文(精)》是其中一册。
陆机,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地位的作家,被誉为 西晋第一大家 ,其《文赋》最为著名,诗歌开一代风气,其文集历代以来没有完整的注本。 刘运好教授积十余年之功,全面整理该书,在《陆士衡文集》基础上,辑佚补遗,是迄今最完备的本子,加以题解、校勘、注释、评笺、备考,录年谱、传记和评论资料等堪称陆机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者,代表了陆机研究的成果。
本书共收录论文31篇,主要包括甲骨、金文、战国简与战国文字、秦汉简及书评五部分的内容,其中既有对材料本身的释读,如对“大万尊”的研究,又有结合传世文献作文字学、历史学的分析,如对金文中“蔑曆”的研究。内容丰富,可供相关学者参考。
《出土文献(第2辑)》包括在首批清华出版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略说清华简的重术价值、读《尹至》“自夏徂亳”、说“夜爵”等内容。
《新出唐墓志百种》内容简介:纸无千年寿,中古以前之书,留迹后世多凭之金石,后之作书史者则择良为用,次第高下。吉金不见题名,书者名之不名、传与不传,皆系于铭石。铭石之书有碑碣、摩崖(包括造像、刻经)之分。
本书收入甲骨文出土以来所有能见到的资料,考释文字吸取了学界的研究成果,是甲骨文研究集大成之作。该书与学界号称鼎足之作的《金文编》《战国文字编》一样,可供从事历史文献、古代史、考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工作者使用,是一部融学术与实用为一体的大型古文字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