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目录共分两部分,部分为论著篇,收录有关甘肃简牍研究的相关论著,并根据内容分为五类,依次为考古报告、图版图录、释文考释、专著专书、相关论文集及有关期刊。第二部分为论文篇,依次收录有关甘肃简牍的综述性论文,有关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天水放马滩秦简、悬泉汉简以及其他简牍的论文。每一类下又依据不同内容做了进一步的分类,每个类别的编排以时间先后为序。
大家常说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件大事,我想这是因为甲骨文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甲骨文在学术上的意义是人所周知的,这一发现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拓宽了古文字学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古史的重建。不过只认识甲骨文这一方面的价值是不够的,甲骨文又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其发现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以及对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只有把学术和艺术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估量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靠前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
本套叢書在保持古簡牘形製、原文順序、字體原跡的基礎上,從利於臨摹学習的角度出發,遴選出比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輯編排而成,每個字旁均附該字的楷書印刷體,便於廣大書法爱好者識坊。
本书编成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作者,清朝人汪立名,《自序》称:“金石虽皆传自三代,而铭器与篆碑之文不容强同。乃专采钟鼎文,依今韵编次为五卷。其石刻之类於铭款者,惟附录《石鼓文》,其他碑篆则皆不收。然立名知铸金、刻石古文体制有殊,而不知钟鼎之中又有时代之分、音释之异与真伪之别。”经过现代再校订编排,影印出版,补上“检字索引”,是当代人学习石鼓文、钟鼎文、篆书的工具资料书。
《中国简牍书法系列》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该套丛书为8开全彩版印刷,每页均附释文。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内蒙古居延汉简4”。
魏晋二百年间,草、行、真这三种重要的书体完成了初步定型。此后,汉字便确定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这五种基本书体。唐以降,中国文字结构形态几无变化,中国书法也进入了一个争奇门艳,繁荣发展的阶段。其间自然经历了数个高峰和低谷,以波浪式的方式演进,直至现当代。作为书写载体的简读的使用,恰存在于先秦至魏晋这一历史阶段。我们编辑出版这一套《中国简读书法系列》丛书,恰是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
《英儿》讲述的是晓南,人太不一样,秉性显出来的时候,太残酷。但毕竟有过那如花如月的一刻,我们在一起,向这边看着。照片还是挺美好的,再给我一点照片吧。在书里有我们所有见面的日子。出书的时候我不一定看得到了。
上博楚简是20世纪90年代与郭店楚简并肩的筒帛古书的又一大发现。作为上博楚简的最初整理者,作者对这批最早公布的简文非常熟悉。《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即其阅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册的读书笔记,也是继《郭店楚简校读记》之后,作者的另一部筒帛古书个案研究专著。 经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作者对简文注释者在整理工作中的失误也多所订正。指出《孔子诗论》其实是从《子羔》篇裁出,同卷的简文尚未公布,这部分简文并不是按《诗序》、《颂》、《雅》、《风》和《综论》的顺序排列。由于此册公布的简文,有两种与郭店楚简相同, 作者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可视为《郭店楚简校读记》的姊妹篇。
《大足石刻之谜》作者章创生、范时勇以独特的视角,在大足石刻的史料、传说及佛经故事中选择了思想性、代表性、故事性的20个素材,通过整理、研究和艺术再创作;采取通俗易读、趣味生动的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一部爱不释手的故事读本。《大足石刻之谜》每个故事由三部分内容构成:故事导读、故事原型和作者的人文解读。我们通过作者所述的故事和分析当中,可以窥见许多历史的真实原貌,并能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提示我们应然的做法,对于广大读者朋友有很强的指导性。它是成人小孩、国人老外了解中国文化的的普及读本,也是大足石刻部以人文的角度、故事的体裁、绘画的形式去解读的作品。
现存关于汉代的史书,对两汉基层如乡、亭、里的记述极其简略,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未能开展。二十世纪以来,河西地区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保存了大量边塞和基层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索解两汉基层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关于两汉乡里的研究,自简牍发现之日起就已开始,但系统考索一郡乡里分布和构成、人物来源及身份的专书,迄今尚无。本书是一部依据出土的居延汉简文献,梳理两汉张掖郡范围内的乡里分布及人物姓名、身份等的学术著作,兼及乡里制度、乡里功能、基层职官的研究。全书由前言、乡里篇、人物篇及附录四部分组成。乡里篇依据简文叙述了和张掖相关的如居延县、觻得县、昭武县、屋兰县、氐池县、日勒县、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等县及所辖乡、亭、里等行政建构和地理信息。人物篇介绍张掖郡及居延都尉府的组织机构、属吏,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金石丛话》主要内容包括:“金石”、“文物”、“考古”的各自含义、说碑、说帖、谈拓本、碑额、碑阴、碑侧、碑座、秦石刻文、先秦金文等。
上博楚简是20世纪90年代与郭店楚简并肩的筒帛古书的又一大发现。作为上博楚简的最初整理者,作者对这批最早公布的简文非常熟悉。《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即其阅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册的读书笔记,也是继《郭店楚简校读记》之后,作者的另一部筒帛古书个案研究专著。 经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作者对简文注释者在整理工作中的失误也多所订正。指出《孔子诗论》其实是从《子羔》篇裁出,同卷的简文尚未公布,这部分简文并不是按《诗序》、《颂》、《雅》、《风》和《综论》的顺序排列。由于此册公布的简文,有两种与郭店楚简相同, 作者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可视为《郭店楚简校读记》的姊妹篇。
《宰兽簋》主要内容:其时擅长金文书法的书家林立,其中的如张廷济的摹写规矩;陈介棋的『兼体」并杂。天大激以小篆笔法写金文,精熟过人;黄牧甫在小篆金文间徘徊,静穆端饬;吴昌硕以石鼓为本,苍雄浑厚;王福庵取小篆笔意结合金文字形,古雅严整;罗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气浓郁;胡小石驳残迟涩,金石味十足;黄宾虹揉进昼法,古意别具。他们从斑驳古奥的前代铭刻中各自获得艺术的灵感,前代,自立面目。不仅在书法创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地借鉴和运用金文,以金文入印,开了一代风气,影响深远。因此,乾隆年间出土的散氏盘,道光年间出上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绪年间出土的大克鼎等重器铭文,被人们奉为经典,竞相临习,至今成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声名显赫的法书名帖。
《中国简牍书法系列》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该套丛书为8开全彩版印刷,每页均附释文。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内蒙古居延汉简1”。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金石丛话》主要内容包括:“金石”、“文物”、“考古”的各自含义、说碑、说帖、谈拓本、碑额、碑阴、碑侧、碑座、秦石刻文、先秦金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