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现并形成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其背后都有政治的和文化的动因。明代藩府刻书之所以成为明代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空其前绝其后的特殊社会现象,亦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藩王政策的动因。 明王朝的确立,是朱元璋及其谋臣武将共同征讨的结果。朱元璋称帝后,对那些有功之臣不能不加封晋爵,以示奖赏。然受赐诸臣,特别是那些战功赫赫的将领,很快形成军中贵族,势力逐渐膨胀,又威胁朱氏皇权的稳固。为此,朱元璋到历史上封藩建屏的武库里寻求答案,并宴请群臣日:“天下之大,必建屏藩,上卫国家,下安民生。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道……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要之,为长久计,莫过于此。”(明夏良胜《中
近年来,湖北省书法界在探索、思考、弘扬楚简帛书法艺术的光辉成就上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中国当代书体、书风的丰富、发展、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现在,熊钧武先生的新著《战国楚系文字集句录》又出版了,这令我们感到十分高兴。《战国楚系文字集句录》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竹简,既是出土文献中很重要的一批珍贵资料,其价值可与西北的敦煌卷子媲美,又是汉字发展史上极重要的隶变时期的最宝贵的原始材料,其价值自然不在湖北睡虎地秦简、西北汉简之下。自其数以千计的论文论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批珍贵的帛书竹简出土二十多年了,仍然没有整理发表。在一九七三年出土以来,已引起学术界和书学史界的普遍关注和研究热潮,海内外学者已发表了许多研究者亦因看不到原件而常有以讹传讹的情况发生,更由于没有一本可供查寻的专门的工具书以备查检,因此常给研究者造成困惑。有鉴于此,秉着为学界提供参考查寻方便的目的,开始了本书的编着工作。 本书汇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竹简(包括遣策、医简和木牌)文字,计有帛书四十四种,遣策七百二十二支,医简二百支,木牌一○一块
《甲骨文字形表》系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甲骨文电子资料库为基础编著的一部甲骨文检索工具书。相比2001年的香港版《甲骨文字形总表》,《甲骨文字形表》收集原《总表》遗漏的异体字形,同时增加了《甲骨文合集补编》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新见的甲骨文字和异体字,共计收集甲骨文6211个、单字4024字(据流水号)、异体字2187字,修补字头380个。今次增订版由原编著者增补6种甲骨著目所著录的194个甲骨文字(含合文),与时俱进,以满足广大文字学和文博学者的甲骨学研究,以及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研习的迫切需要。
该稿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之第五辑,书稿内容延续集刊一贯之体例,涵盖丰富,涉及甲骨文、金文、楚简、帛书、镜铭、敦煌佛经等方面的字词考释与校读札记:有出土资料的研究心得,如对北大汉简《周训》的探讨;有对出土帛书的整体考释,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释文校读;亦有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对名句的进一步深入辨析,如关于《老子》"道可道""名可名"的解释。该集刊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得以接触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并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本书是作者刘乐贤多年研究战国秦汉简牍帛书的论文汇编。所收各文大致按照文中所论简帛材料的时代顺序排列:开始是一组讨论战国楚简的论文,然后是一组讨论秦简的论文,然后是一组讨论汉初简帛的论文,然后是一组讨论西汉中期至东汉简牍的论文,最后是一组综合性论述和几篇书评。书中文章大多是讨论竹简帛书的拼缀编联和字词释读等文本复原问题,另有一部分论文讨论了某些简帛材料的思想内容或文献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