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自述实庵自传》包括蔡元培先生的自述四篇:《我所受旧教育的梗概》、《我的读书经验》、《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另有黄世晖等所撰蔡先生传略六篇。从中可以领略蔡先生行谊的梗概,《实庵自传》,《自传》之前有陶希圣的《记独秀》。
本书是2013年6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论文89篇,围绕“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主题展开讨论,内容丰富,涉及出土文献中的甲骨、金文、简帛、玺印等诸多领域,可供相关专业的学者参考。
《甲骨文字典(第3版)》是《甲骨文字典》的第3版。《甲骨文字典(第3版)》由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3版)》关键词: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典(第3版)》所有,翻印必究。《甲骨文字典(第3版)》内容包括:序言、凡例、目录、检字、《甲骨文字典(第3版)》所引甲骨著录书目、正文。
书名中的“筒帛”是指我国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筒牍和帛书。从目前出土的寅物来看,主要是从战国到江汉末年的遗物。从东汉起,纸张才逐渐代替了筒帛,中国使用筒帛的屋史畏逵千余年的晴同。本书所收皆焉考古发掘出土的汉文筒帛,非汉文筒帛一律未收。为了让者检索方便,本书“数据篇”的内容皆按筒帛出土时间顺序编排。每条数据中,首先说明筒帛出土的晴同、地点,其次介绍筒帛的形制、内容和学术价值,对较重要的筒帛间或介绍一些有关墓葬的情况,最后注明所用材料的来源和出土筒帛较早报导的书刊、杂志名称、期数等,以便读者检索原始报导数据。“资料篇”所收内容从1900年至2002年,凡属已公布了的墓葬、遗址出土及征集、收购的绝大部分被收了进来。书中所述内容有详有略,一般是筒帛内容较重要者,如属古籍、佚书类的叙述中量详细一点
《楚帛书研究(11种)(精)》由李零著,结集了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多年来研究楚帛书的重要学术成果,包括其学术代表作《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修订版及该文的补正,其赴美亲验楚帛书写的《楚帛书目验记》以及《楚帛书的再认识》等相关重要论文,这些论文各具特色和代表性,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信息和照片资料,本书对简帛学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陈伟、彭浩编著的《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1郭店楚墓竹书)》收录历年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批:包山简、郭店简、望山简(两批)、九店简(两批)、曹家岗简、曾侯乙简、长台关简、葛陵简、五里牌简、仰天湖简、杨家湾简、夕阳坡简。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墨迹选粹》主要内容包括:苍頡篇(一)、苍頡篇(二)、苍頷篇(三)、苍頡篇(四)、老子(一)、老子(二)、老子(三)、周驯(一)、周驯(二)、周驯(三)、《赵正书》篇题、赵正书(一)、赵正书(二)、赵正书(三)、《妄稽》篇题等。
读者面前这部《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书,是旅顺博物馆市地级离休干部、研究员,今年90岁的李元星同志,历尽坎坷,由50年研究成果结集而成的毕生力作。本书的内容和基本特点,正如本书书名所示,作者用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献商代甲骨文作为手的材料来研究殷前古史——盘古、王母、三皇、夏王朝。书中之论“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以继承前人成果为基础,有新的独立见解和对前人的大胆突破,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我信服作者的才、学、识,也欣赏其不拘一格的文风。
《蔡元培自述实庵自传》包括蔡元培先生的自述四篇:《我所受旧教育的梗概》、《我的读书经验》、《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另有黄世晖等所撰蔡先生传略六篇。从中可以领略蔡先生行谊的梗概,《实庵自传》,《自传》之前有陶希圣的《记独秀》。
《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收录了2002年度以前中国出土的所有玉器、玉器研究的文献资料,是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的文献指南。
本书较为全面地收集了与清华简《系年》相关的文献,并结合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对勘校释,由此既有利于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也有利于对传世文献的理解。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以出土楚、秦、汉简牍、帛书为研究对象,作者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所,着重对新出简帛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意义进行研究和阐释。
本书是清华简与《诗经》研究国际会议的论文集,约有48篇,主要围绕清华简中与《诗经》有关的内容展开讨论。
崎川隆的这部著作《宾组甲骨文分类研究》是一项根据字体对《甲骨文合集》中近二万片宾组甲骨的尽穷性分类,共分为四大类,细分为10小类。这项工作,由于是逐片细致考察、描摹甲骨,按严格的工作程序确定类别,还要进行的统计,所以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赞成按字体对甲骨刻辞进行分类的研究者,提供了逐片的分类结果,而且,通过这次分类实践,对每一小类的特征性字体的具体特点,特征性字体的特有组合关系,都有详细的总结,使读者对这种分类方法能方便而切实的掌握。很可贵的是,他还深入研究了各类甲骨在“字排”和“版面布局特征”上的特点,使有字而不出现特征性字体的甲骨也能有根据地归属于一定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