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十年来围绕出土竹书整理研究撰写的24篇论文。“微观考古”是作者在出土文献研究,尤其是竹书复原整理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理论方法。它立足于出土竹书的“文本性”和“物质性”,通过层位辨别、细节观察、模拟实验、数字化手段等,对其物质形态信息进行微观分析和实证研究,以还原竹书的材料制作、文字抄写校对、卷册分合形式、藏存形态等,可为竹书的文本复原、内容理解及其涉及的古文字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问题,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作者长期在简牍整理一线工作,获得了一些观察和学习的便利,因此常有出人意表的发现,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书所收论文涉及出土竹书的各种物质形态信息与文本复原、文字释读等综合研究,论述细致,逻辑严谨,言之有据,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出土古书中的很多问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拥有多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在种类繁多的出土文献中,简帛文献最为大宗。已发现的简帛,按照内容性质主要分书籍和文书两大类,此外还有书札、历谱、遣策和卜祷记录等。由于内容性质不同,简帛书籍和其他类别在研究的方法途径上也有一些区别,所以有学者主张将它们分开来进行研究。简帛书籍按其年代又可分为战国、秦、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四组,其中战国一组年代最早,学术价值非常高,其文字又多与其他三组有较大差异。而从书写材料看,简和帛根本不同,简也有竹简、木简之别。鉴于战国帛书只有子弹库楚帛书,其发现时代早,数量也少,学者研究比较多;而现在“已发现的战国简均为竹简”,换言之,已发现的战国简帛书籍除了子弹库楚帛书,就都是战国竹书,因此,将战国竹书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是完全可行和必
秦汉简帛是战 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 的竹木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的手写实 用文字资料。各地出土的秦汉简帛已经 整理出版的有二十多种,这些简帛资料 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字或书写方面的错 误,有时把字写成另外一个字(称之为 讹别字),有时把字写得不成字(称之 为讹错字)。 该书全面收集并深入分析秦汉简 帛中的讹字,展开讹字的专题研究。章是绪论,介绍秦汉简帛及讹字研究 的概况,阐述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 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对 二十多种秦汉简帛中的311例讹别字和 127例讹错字做细致分析,分别从判定、 分类、整体特征、致误原因和心理学阐 释等几个方面对讹别字和讹错字做探 讨。第四章是综合比较研究。 对秦汉简帛讹字面貌的整体呈现和 系统探讨,可以充实文字学研究,促成 古文字考释,补益字书修纂,校正传世 文献
《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分为两部,分别题为“宏观篇”与“微观篇”。“宏观篇”共有四篇,所论者皆为郭店楚简儒家著作之思想上及学术史上的探索,包括其中“以人治人”的思想、礼乐美学思想、“情义终始”论等重要哲学观点,以至于这些思路的历史背景、其与战国诸子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后世儒学的种种影响。“微观篇”共五篇,所论者乃为诠释郭店楚简的具体问题,如若干竹简的排列顺序、有关章节文句的句读与解释,以及个别字词的可能释读,同时亦包括一篇专讲郭店简等出土简帛该如何与传世文献相互校对的诠释理论。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大都用秦隶书写,有很小的一部分近于篆书。竹简中有两组表格形式的日历,即秦汉简牍中常见的「质日」,分别属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和三十三年。参考简牍内容,可判定抄写年代约在秦始皇时期或稍早。这批简牍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批准号:IO&ZD090),目前正由本所负责进行整理,预计近年可整体出版。关于它的学术价值和其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已在众文物移二○二一年第六期以及《简帛》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二年)中发表系列文章加以介绍,可供读者参阅,此处就不再详述了。 这批简牍抄写的时代,正处于汉字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隶书在日常使用中逐步取代篆书,并不断走向成熟。随着秦对东方六国的征服,晋、楚等东方文字的字形和笔法经过不同的书手,渐渐融入到秦隶中
《简帛(第10辑)》围绕相关的三个层面,一以战国文字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二以简帛为主的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三以简帛资料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秦汉史研究,发表论文和动态、评介、资料性文字。集刊实行严格的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原创性、规范化、国际性,每年出版两辑。
《甲骨学通论(修订本)》有甲骨文的个发现者王懿荣、关于甲骨文发现的其他说法和几点新补证、甲骨文出土地与时代的确定及甲骨文的命名、甲骨文出土地的探索和意义、甲骨文时代的确定和小屯为殷墟的研究、甲骨文的命名种种、甲骨文发现和甲骨学研究的几个阶段等。
《南朝陵墓石刻渊源与传流研究》是六朝松艺术文库之一。《南朝陵墓石刻渊源与传流研究》研究南朝陵墓石刻有翼石兽和神道石柱的洲源与传统。《南朝陵墓石刻渊源与传流研究》共五章节,主要内容为南朝陵墓石刻研究的艺术史观和方法,南朝陵墓石刻渊源研究(上、下),南朝陵墓石刻传流研究(上、下)。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44):秦汉简牍研究存稿》收录武汉大学杨剑虹老师关于秦汉简牍研究的学术论文20篇,是作者一生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关于居延汉简的探讨,包括十篇论文。主要围绕居延汉简所反映的窦融对河西的治理、西汉在西北的屯田、东汉的雇佣劳动、两汉吏制和行政管理、乡里组织、邮政制度、汉简中簿籍的性质等问题展开讨论。第二部分是关于湖北与江苏所出秦汉简牍的探讨,也收入十篇论文。包括对秦简《编年记》、秦简《语书》、汉简《奏谳书》、“江陵汉简”的研究;湖北、江苏所出秦汉简牍所反映的秦汉手工业和商业问题、农业生产问题,“隶臣妾”问题,遗产继承问题,口赋、徭役、兵役制度等问题的研究。
本书系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孙常叙先生嫡传弟子、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积多年功力撰写、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殷墟甲骨学》一书后半部分的修订版。本次修订,新增了147个甲骨文单字,由《殷墟甲骨学》介绍的1056个字增加到本书1203字。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还采用双色印刷,凡书中介绍的甲骨文原字迹均采用专色印刷,醒目大方,更加便于识认、使用。书中所引每一个甲骨文单字,是用硫酸纸在拓本上按字形原大摹写,毫不失真;甲骨文的注意在字头的右侧上方;甲骨文的释字探求本义;每个单字的右侧注明来自某著录书籍的简称;甲骨文的释义按类别分项说明,突出实用性和便捷性。 该书系甲骨学者王宇信研究员主编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的一种,目前该书已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十一五”上海市重点图书出
本书首次对西周金文中的军事材料作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研究,结合语言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对其作了有益的探索、印证或补充了文献记载,并纠正了一些错误说法。本文对于古文字学及汉语史、西周史、军事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利用传世文献与简牍、金石等文物考古资料,以秦汉基层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秦汉时期名田制的源流、兴衰及其历史影响,厘清了户赋与刍稿税的含义;通过选取燧长与候长、邮人、工匠、赀家、贫民和官奴婢等几个“点”,对秦汉时期职业、身份与社会阶层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对秦汉基层官吏的考绩制度、秦汉文吏的地位变迁、都官与离官的关系以及邮驿制度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法律与社会关系方面,探讨了秦汉时期“公室告”与“家罪”所反映的立法精神,循吏、酷吏与人治、法治的关系,“无任”、“五任”所体现的邻里担保制度,《月令》中的环保理念及保护生产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秦汉法律的影响。
凡人都爱美,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鄙丑尚美与抑恶扬善一起成为人类价值的主流取向。中国人爱美,更是爱得执著,爱得夸张,当然也爱得含蓄。一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古训,一说就是数千年,而且,把所崇尚之美,千方百计着于各种心爱之物。在这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自然的心爱之物上,尤其是在“玉”这种特殊的心爱之物上,总是凝聚着中国人的历史、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追求、中国人的情感,难怪有学者得出“龙的传人、玉的文化”这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