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甲骨文出土以来所有能见到的资料,考释文字吸取了学界*的研究成果,是甲骨文研究集大成之作。该书与学界号称鼎足之作的《金文编》《战国文字编》一样,可供从事历史文献、古代史、考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工作者使用,是一部融学术与实用为一体的大型古文字工具书。
楚帛书时代属于战国中晚期。学术界一般认为是1942年秋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中由当时盗墓的土夫子盗出,初为长沙古董商蔡季襄先生所得。1946年经柯强(JohnHadieyCox)带往美国,辗转多次,后为赛克勒(Sackler)医生所得,现藏于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帛书人藏美国的经过,可详参蔡季襄先生遗稿《关于楚帛书流人美国经过的有关资料》(《湖南博物馆文集》第四辑21-24页,1998一年4月)以及李零先生的相关考证,此不赘述。同出的还有一些帛书残片,正式发表的有商承祚先生后人所捐出的帛书残片,这是留存国内的楚帛书残片。李零先生《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发表的现藏于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的帛书残片,见该书图版五至图版八。“据李零先生介绍,在已揭开的部分帛片上有朱书者,也有朱丝栏和乌丝栏的区别,至少也有二至三件帛书,其中有一件有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在种类繁多的出土文献中,简帛文献最为大宗。已发现的简帛,按照内容性质主要分书籍和文书两大类,此外还有书札、历谱、遣策和卜祷记录等。由于内容性质不同,简帛书籍和其他类别在研究的方法途径上也有一些区别,所以有学者主张将它们分开来进行研究。简帛书籍按其年代又可分为战国、秦、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四组,其中战国一组年代最早,学术价值非常高,其文字又多与其他三组有较大差异。而从书写材料看,简和帛根本不同,简也有竹简、木简之别。鉴于战国帛书只有子弹库楚帛书,其发现时代早,数量也少,学者研究比较多;而现在“已发现的战国简均为竹简”,换言之,已发现的战国简帛书籍除了子弹库楚帛书,就都是战国竹书,因此,将战国竹书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是
《甲骨文字形表》系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甲骨文电子资料库为基础编著的一部甲骨文检索工具书。相比2001年的香港版《甲骨文字形总表》,《甲骨文字形表》收集原《总表》遗漏的异体字形,同时增加了《甲骨文合集补编》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新见的甲骨文字和异体字,共计收集甲骨文6211个、单字4024字(据流水号)、异体字2187字,修补字头380个。今次增订版由原编著者增补6种甲骨著目所著录的194个甲骨文字(含合文),与时俱进,以满足广大文字学和文博学者的甲骨学研究,以及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研习的迫切需要。
本书由上编《敦煌所出唐宋书牍研究》和下编《敦煌所出唐宋书牍辑稿》两大部分组成。上编将敦煌所出唐宋书牍文献尽可能地搜集、分类,从每一类书牍的格式出发,追本溯源,对其源流、发展演变过程研究,图文并茂,对敦煌书牍文献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下编从分散于各地的、上万件零散的敦煌遗书中整理成集,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分体、分类的敦煌书牍文献辑录本,便于研究敦煌学、唐宋史、历史文献学、中国文学的学者们参考和使用。
读者面前这部《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书,是旅顺博物馆市地级离休干部、研究员,今年90岁的李元星同志,历尽坎坷,由50年研究成果结集而成的毕生力作。本书的内容和基本特点,正如本书书名所示,作者用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献商代甲骨文作为手的材料来研究殷前古史——盘古、王母、三皇、夏王朝。书中之论“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以继承前人成果为基础,有新的独立见解和对前人的大胆突破,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我信服作者的才、学、识,也欣赏其不拘一格的文风。